除夕夜有什么风俗习俗

admin

年夜饭是除夕夜的“重头戏”,又称“团圆饭”,寓意阖家团聚、辞旧迎新。南北饮食各有特色:北方必吃饺子(形似金元宝,象征“新年大发财”;部分饺子包入、糖等,寓意“好运”);南方则有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长面(寓意“长寿”)、烧肉(代表“红红火火”)、发菜蚝豉(谐音“发财好市”)等习俗。用餐时讲究座次礼仪,通常辈分更高者坐首席,晚辈需等长辈动筷后再用餐。

2. 守岁

守岁是除夕夜的传统仪式,源于“驱赶年兽”的传说,后演变为对旧岁的惜别与新年的期盼。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看春晚,通宵不眠,寓意“守住旧岁,迎接新春”。古时还有“熬年”的说法,认为熬夜能避邪祟、保平安。

除夕夜有什么风俗习俗

3. 贴春联与年红

“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福字等红色喜庆元素的总称,是除夕夜的“视觉符号”。春联需在除夕上午贴好(旧时称“封运”),内容多为吉祥话(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门神以尉迟敬德、秦琼为原型,寓意“阻挡鬼魅”;福字常倒贴,取“福到”谐音;窗花则以剪纸艺术展现吉事祥物(如牡丹、蝙蝠),烘托节日氛围。

4. 祭祖

祭祖是除夕夜“慎终追远”的重要习俗,体现对祖先的缅怀与感恩。方式因地域而异:有的在家中摆放祖先牌位,陈列供品(如水果、糕点、酒),家长率子孙叩拜;有的到宗祠或祖坟祭拜,焚烧纸钱,邀请祖先“回家过年”。祭祖仪式通常在年夜饭前进行,寓意“请祖先先享用,保佑全家平安”。

5. 放爆竹与燃烟花

放爆竹是除夕夜的“声音符号”,源于“驱邪避凶”的传说(古人认为爆竹声能吓跑独角兽)。古时用火烧竹子发出爆响,今多用鞭炮、烟花。除夕夜零点前后,家家户户燃放爆竹烟花,辞旧迎新,增添喜庆氛围。近年来,为环保考虑,部分地区提倡减少烟花爆竹使用。

6. 压岁钱

压岁钱是长辈给晚辈的“祝福钱”,寓意“压住邪祟,平安度过新岁”。最初是铸成钱币的“压胜钱”(非流通货币),今多为红包。晚辈收到压岁钱后,需说吉祥话(如“谢谢爷爷奶奶,祝您健康长寿”),长辈则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对晚辈的关爱与期盼。

7. 踩岁

踩岁是北方的传统习俗,又称“踩祟”。除夕夜,家人将芝麻秆捆成“聚宝盆”形状,全家人用脚踩碎,取“碎”谐“岁”,寓意“岁岁平安”;芝麻开花“节节高”,也象征生活越来越好。

8. 其他地域特色习俗

苏州:等待寒山寺钟声——除夕夜,苏州人会守到零点,聆听寒山寺的“分夜钟”(108响),寓意“驱除烦恼,迎接新春”。

豫南:钱串子面条——除夕年夜饭吃到午夜,再端上一盘鱼(寓意“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吃饺子和面条(面条像“钱串子”,寓意“发财”)。

东北:点长寿灯——除夕夜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挂红灯笼、点长寿灯,寓意“益寿延年”。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