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最初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座概念,指北斗魁星前方由六颗星组成的半月形星群,称为“文昌宫”。《史记·天官书》明确记载“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并将其六星分别命名为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认为这些星宿与人间官员的选拔、命运相关。
2. 星神信仰
随着星象崇拜的发展,“文昌”逐渐演变为星神象征。古人相信文昌宫六星主掌“文运”“科举”,是读书人祈求功名的重要神祇。民间常将文昌星与“文曲星”(大熊星座中的f星)等同,认为其能护佑学子金榜题名,因此历代学宫、书院多设有文昌祠,供奉星神以祈求学业顺利。
3. 文昌帝君(民间信仰核心)
“文昌”的最重要含义是道教尊神“文昌帝君”(全称“九天定元保生扶教开化主宰长乐永佑灵应大帝”)。其原型为东晋蜀人张亚子(张育),因抗击前秦苻坚战死,后被梓潼民众立祠祭祀,逐渐与文昌星神融合,成为掌管人间“功名禄位”“文运科举”的至高神。《明史·礼志》载,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正式确立其“文昌帝君”的神格。民间认为,祭祀文昌帝君可保佑学子智慧增长、考试顺利,因此明清时期文昌信仰盛行,甚至与孔子并称“北孔子、南文昌”。
4. 文化地理名称
“文昌”也是中国海南省的地名(文昌市),古称“紫贝”,自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建置已有2100多年历史,为海南三大历史古邑之一。文昌是海南闽南文化发源地、中国第四座航天之城(拥有文昌航天发射中心),也是著名的“椰子之乡”“侨乡”(120多万华侨遍布全球)。其境内有东郊椰林、铜鼓角、文南骑楼老街等特色景观,2016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5. 其他引申义
在古代官职体系中,“文昌”还可指代文昌省(唐代掌管礼仪、祭祀的中央机构),或文昌殿(帝王宫殿中的重要建筑,如魏都洛阳的文昌殿)。这些用法均与“文运”“权力”相关,体现了“文昌”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