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结婚流程融合传统“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地域特色,大致分为婚前准备、订婚仪式、结婚正日子、婚后习俗四大阶段,各地细节略有差异,但核心环节一致。
一、婚前准备
1. 议婚:传统上由媒人或亲友牵线,双方家长初步达成联姻意向;现代多为自由恋爱,但仍需征求家长意见。部分地区保留“合八字”习俗(将双方生辰八字交由算命先生测算,避免生肖相冲,如“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等俗语提及的组合)。
2. 订婚:
提亲:男方家长或媒人携带礼物(如烟酒、茶叶、糕点)到女方家,正式提出结婚意愿;
过大礼:男方赠送彩礼(现金、金银首饰、“三金”/“五金”)、酒肉、点心(如太谷饼)等,女方回礼(返还部分礼金、鞋帽、布料、喜糖),象征双方婚约成立;
换帖:交换龙凤帖(写明双方姓名、生辰、家庭信息),传统上视为婚约的法律凭证;
定日子:男方请阴阳先生或根据黄历选定结婚吉日,由媒人或男方长辈送往女方家,女方无异议则敲定。
3. 备婚:
双方家庭协商婚期、邀请人数、桌数,预定酒店、婚车(传统为轿,现代多为车队,需双数,象征“成双成对”);
准备喜字、拉花、气球、鞭炮等装饰;撰写请帖,购买烟、酒、糖、饮料等物资;
确定总管、礼房(记账、收钱)、司仪、娶亲代表、摄像师、摄影师等人员分工;
女方准备嫁妆(被子、枕套、被套、牙刷牙缸等生活用品,及红色衣服、红皮箱,部分地区需放“压箱底”钱,寓意“富贵”)。
二、订婚仪式
部分地区保留正式订婚环节,流程如下:
1. 提亲:男方代表(或家长)带礼物到女方家,商讨彩礼、聘礼等细节;
2. 定亲:双方家庭成员齐聚,举行定亲仪式,互赠礼品(如男方送首饰,女方送布料);
3. 缔约:签订婚约(部分地区仍保留),明确彩礼、婚宴安排等事项;
4. 求婚:男方在女方家进行浪漫求婚(如送花、念誓言),女方接受戒指;
5. 请帖与订酒:发放订婚请帖,邀请亲友参加订婚宴,宴会上双方亲友共同庆祝。
三、结婚正日子
1. 迎亲:
出发:结婚当天,新郎带领迎亲队伍(亲友、鼓手、摄像师)前往女方家,出发前放鞭炮;
堵门游戏:女方家人故意关门,新郎需给“开门钱”(红包),并通过挤门、答题、找鞋等游戏(新娘的鞋被家人藏起,新郎需找到才能带走新娘);
敬茶改口:新郎向女方父母敬茶,长辈赠“改口费”(红包),新郎正式称呼“爸妈”;
接新娘:新郎抱或背着新娘出门(脚不沾地,避免带走娘家“福气”),新娘的弟弟或侄子“拎皮箱”(陪嫁品),女方家人送亲。
2. 途中:
迎亲队伍在路上遇到其他车队时,伴娘需扔手绢(抢“喜气”);
到达男方家时,新郎将新娘抱上楼(避免脚沾地)。
3. 入门与拜堂:
跨火盆/马鞍:新娘进入男方家时,需跨火盆(驱邪)、跨马鞍(象征平安);
撒谷豆:女方家人向门外撒谷物(驱晦气);
拜堂:新人向天地、高堂(父母)、夫妻对拜(传统“三拜”),部分地区保留“敬茶”环节(向公婆敬茶,改口);
入洞房:新娘由新郎用秤杆挑盖头(象征“称心如意”),入洞房后吃“子孙饽饽”(回答“生”以象征早生贵子),新人吃半生饽饽(寓意“生”)。
4. 婚宴:
新人与亲友一同前往酒店,婚宴开始前,新人向宾客敬酒、感谢;
宴会上有节目表演、互动游戏(如“闹洞房”,亲友嬉闹新人,增添喜庆,忌过度失礼);
婚宴结束后,新人送亲友。
四、婚后习俗
1. 回门: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部分地区为第五天、第九天),新郎新娘携礼物回女方家,女方设宴招待。部分地区有“回门礼”(如面食、点心),新娘需在回门时带回“回门礼”(如面食、点心)。回门时,新娘妹妹常在饺子内包辣椒等物,耍笑新郎。
2. 住对月:新娘婚后需在娘家住一个月(“对月”),结束后返夫家(部分地区缩短为7天或10天)。
3. 其他:部分地区有“暖女”习俗(女方父母带点心、烧饼看望女儿,担心其初到婆家拘谨);“会亲”(新郎会见女方亲族,增进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