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admin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兼具阴历(以月球朔望月为基础)与阳历(以地球回归年为基础)的特点。阴历一个月(朔望月)平均约29.53天,12个月的总长约354天,比阳历回归年(约365.24天)少11天左右。若不调整,农历新年会逐年提前,导致“寒冬腊月过春节、骄阳似火迎端午”等寒暑颠倒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古人发明了“置闰”法——每隔23年在农历年中增加1个月(闰月),使农历19年的平均长度与阳历回归年基本吻合(19年7闰,累计误差可忽略)。

二、置闰的具体规则:依赖二十四节气的中气划分

农历月份需与季节变化对应,而二十四节气是划分季节的关键。古人将24节气分为节气(奇数位,如立春、惊蛰)和中气(偶数位,如雨水、春分),规定每个农历月必须包含一个中气(如二月必须有春分、三月必须有谷雨)。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太阳运行速度不均匀,中气之间的间隔会在某些月份不足30天(约29.53天),导致部分农历月无法容纳中气。该月便成为上一个月的闰月(如某农历月无中气,则命名为“闰X月”)。

闰月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三、闰月分布的差异:中气间隔与季节的关系

中气间隔的不均匀性决定了闰月的月份分布。冬季(122月),太阳运行速度快,中气间隔约29.4天,略短于朔望月,因此农历月通常能包含两个中气,不易出现闰月;夏季(68月),太阳运行速度慢,中气间隔约31天,长于朔望月,农历月易缺失中气,故闰月多发生在农历四月到八月之间(如闰四月、闰六月、闰八月)。例如,2025年闰六月就是因为农历六月之后的月份没有包含中气“处暑”,故设为闰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