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前男方到女方下礼

admin

下礼(又称“过礼”“下彩礼”)是中国传统婚嫁礼仪中的核心环节,指男方在结婚前向女方家庭赠送礼金、礼品的行为,既是男方对女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也是双方婚姻关系正式确立的重要标志。传统中,下礼多在“定亲”后、“迎娶”前进行,是连接“议亲”与“成亲”的关键步骤。

二、下礼的时间选择

下礼的时间需结合传统习俗与实际情况确定,常见节点包括:

结婚前男方到女方下礼

1. 订婚前后:部分地区将下礼与订婚仪式合并,男方在订婚当天当着女方亲友的面支付礼金,强化仪式感;

2. 结婚前1520天:多数地区选择此时送“大礼”(如广东等地称“过大礼”),以便女方有充足时间准备嫁妆;

3. 结婚前1天:部分地区称“送大礼”,但需注意时间仓促可能影响仪式感,且女方需预留时间安置礼品。

下礼日期需避开忌讳(如农历三、四日,因谐音不吉),优先选择公历节日(五一、十一)或农历带“六”“八”的日子(如初六、十六、十八),寓意“顺利”“发财”。

三、下礼的必备物品清单

下礼的礼品需兼顾实用性与象征意义,不同地区略有差异,常见物品包括:

1. 礼金:核心礼品,数额需吉利(如18888、19888、万里挑一:10001),具体金额由双方家长协商,量力而行;

2. 礼饼:象征团圆,如广东的“龙凤礼饼”(精装两盒+西式一盒)、部分地区要求的“糍粑、面馍”(如大悟县“粑粑馍馍八大百”);

3. 海味:分四式、六式或八式(每款两包),必含“发菜”(谐音“发财”),其他可选鲍鱼、蚝豉、元贝等,寓意“富贵”;

4. 三牲:传统为“两雄两雌”生鸡(如公鸡、母鸡各两只)、“起双飞”猪肉(三至五斤,带皮),部分地区需用“猪肘”“羊肘”(如大悟县的“爷娘肉”“羊肘”);

5. 鱼类:大鱼(如鲈鱼、草鱼)或鲮鱼,寓意“有声(腥)气”“年年有余”;

6. 其他:老椰子(两对,寓意“有爷有子”)、酒(洋酒或米酒,寓意“爱情浓郁”)、四京果(龙眼干、荔枝干、合桃干、连壳花生,寓意“子孙兴旺”)、生果(生生猛猛)、茶叶芝麻(暗示“守信不渝”)、帖盒(含莲子、百合、青缕、扁柏等,寓意“百年好合”)。

四、下礼的关键讲究

1. 数量吉利:所有礼品、礼金数量需为双数(如2、4、6、8),避免单数(如3、5),寓意“成双成对”;

2. 人选要求:男方需由父母陪同或委托两位/四位“全福之人”(既有丈夫、儿女,且公婆、父母健在)送礼,体现诚意;部分地区需媒人全程参与,传递信息;

3. 尊重习俗:提前通过媒人或长辈了解女方当地习俗(如部分地区忌送“梨”(离)、“伞”(散)),避免触霉头;礼品需用红布覆盖,凸显喜庆;

4. 女方回礼:下礼后,女方需回赠男方衣物(如新郎礼服)、趋吉避邪物品(如柏枝、绒花、大葱艾枝),以及回礼金(金额通常少于男方礼金),表达对婚姻的祝福。

五、下礼的后续流程

下礼完成后,婚礼筹备进入收尾阶段,常见后续环节包括:

1. 请日:男方择日安床(通常在结婚前12天),在婚床上撒红枣、桂圆、四京果等喜果,寓意“早生贵子”;

2. 安床:由“全福之人”布置婚床,确保床品整洁,避免空床(需放置衣物或喜果);

3. 压床:结婚当晚闹新房前,让小孩子在婚床上吃喜果,寓意“百子千孙”。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