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应节食品,以“巧”为核心象征,承载着女子对“心灵手巧”的祈愿。其起源可追溯至北宋时期,当时已作为节日特色食品在街市售卖,如《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以油面糖蜜造为笑厌儿,谓之果食花样”,造型包括捺香、方胜等吉祥图案。
巧果的 *** 原料以油、面、糖、蜜为主,传统做法需将面团擀薄后切成菱形、花形等形状,或用枣木、梨木模具压制成小巧玲珑的造型(如老鼠、金鱼、花朵等),再经油炸或炉烤至金黄酥脆。部分地区还会将巧果串成串,用红线系好,挂于壁间作为装饰,或给儿童佩戴,寓意“乞巧”与“吉祥”。
在浙江温州等地,巧果还有“巧食”“乞巧果子”之称,是七夕当天娘家亲戚送给外孙辈的礼品,象征对晚辈的关爱与祝福。随着时代变迁,巧果的 *** 方式逐渐多样化,出现了烤箱烤制、加入紫薯/抹茶等新式口味的巧果,但“乞巧”的核心寓意始终未变。
七夕节的传说故事
七夕节的核心传说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源于古人对星辰的崇拜(牵牛星与织女星分隔银河两岸),后经民间加工演变为凄美爱情故事。
相传,牛郎是贫苦孤儿,与老牛相依为命。一日,老牛突然开口,让牛郎去池取织女的红色仙衣,织女因无衣无法返回天庭,只得答应做牛郎的妻子。婚后,二人男耕女织,生活美满,并生下一儿一女。好景不长,王母娘娘得知此事,勃然大怒,派天神将织女捉回天庭。牛郎披上老牛临死前留下的牛皮,挑着儿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金簪,在天空划出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将二人阻隔。
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鹊桥,让二人得以每年七月七日在桥上相会。传说中,七夕夜深人静时,人们可在葡萄架或瓜果架下听到他们的窃窃私语。这一传说融合了“爱情”“反抗”“团圆”等元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贞爱情”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