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不建议喝冷饮,需顺应节气特点调整饮食
立秋是秋季的起始节气,标志着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也需顺应这一变化调整生活方式。此时虽仍有“秋老虎”余威,但脾胃功能已逐渐从夏季的“虚弱状态”转向“收敛”,生冷寒凉之品易损伤脾阳,导致脾阳受损、运化水湿能力下降,进而引发水湿内停、痰湿等问题(如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冷饮的低温会 *** 胃肠道血管突然收缩,影响消化功能,甚至引发腹痛、腹泻等不适。
若需饮用,需遵循以下原则降低风险
1. 严格控制温度与摄入量:尽量选择常温或温饮(如40℃左右的温水),若实在想喝冷饮,需从冰箱取出后静置1015分钟,待温度稍升后再饮用;每日冷饮摄入量不超过150克,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
2. 采用“慢饮小口”方式:喝冷饮时不要猛灌,应小口含在口腔前端,待接近体温后再慢慢吞下,让身体逐步适应低温,减少对肠胃的 *** 。
3. 选择低 *** 替代品:用乌梅汤、绿豆汤(温服)、酸梅汤等传统饮品替代冰镇冷饮,这些饮品既能生津止渴、清热解暑,又不会过度损伤脾胃。
特殊人群需严格禁忌
老人、儿童、孕妇及心血管病患者等人群肠胃功能较弱或血管脆弱,应尽量避免饮用冷饮:老人肠胃对寒冷 *** 的耐受力下降,易引发肠胃不适;儿童肠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过多喝冷饮易导致消化不良、腹泻;孕妇喝冷饮可能影响胎儿健康;心血管病患者喝冷饮可能诱发胃部血管收缩、脑血管痉挛,增加心绞痛等风险。
提示:立秋养生核心在于“收敛阳气、保护肺气”,建议多吃白色食物(如百合、雪梨、银耳等)润肺燥,少吃辛辣、冰镇食物,同时保持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顺应自然规律调整身体状态。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