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原则与边界
卫星影像适合做宏观与中观的“寻龙”与“锁区”,用于识别山形水势、堂局开合、水口关锁等大势;但“定穴”需到现场核对微地形与气场,地图标点仅作参考,切勿仅凭影像直接下结论。
影像存在分辨率、拍摄角度、时相与后期渲染等误差,且风水判断以峦头为本、理气为辅,切勿“以图代勘”。
与合规:仅用于自有用地、合规项目或公开区域的风水学习与踏勘,避免涉入私宅、墓地或敏感区的隐私与合规风险。
二、工具与准备
工具清单
地图工具:Google Earth(桌面版)/ Google Maps 卫星图层;可叠加等高线/DEM数据提升地形判断精度。
辅助软件:奥维互动地图(叠加KML/KMZ、测距测面积)、QGIS(加载SRTM/ASTER GDEM、 *** 等高线)。
采集与校准:手持/RTK GNSS或手机高精度定位,记录坐标与照片;必要时用无人机做低空详查。
坐标与投影
影像与数据常以WGS84为基准;国内地图常见GCJ‑02/BD‑09偏移。跨源叠加前建议统一坐标系,必要时做经纬度转换/纠偏,以减少标绘误差。
三、在卫星图上识别龙脉的步骤
之一步 全局看水
先描出区域主干水系与支流,关注两水夹一山、一合一分的节律,沿水系追索山脉走向。
重点留意水库、池塘、弯环河流与“水口关锁”(如两山夹口、桥涵束口),水动为势、水静为局,常为“得水”与“聚气”之处。
第二步 识别行龙与过峡
“老龙粗肿、嫩龙剥换”:由粗老变细嫩、由直硬变柔和,且过峡处两侧有护、不被水割者佳。
山脊“细而弯曲且密集”处常为生气聚处;“粗高而直行”多为行龙、老龙,少结。
第三步 观形察势与堂局
识别“开面”(山体由昂向前转为横向开肩展面,山脚回抱),多主聚气;再看龙虎砂是否内抱、案山/朝山是否有序。
“众星拱月”的焦点处、明堂开阔平整且窝聚者,优先列入候选。
第四步 预判坐向与四局(以三合为例)
依据来去水与堂局大势,结合“左水倒右/右水倒左”与去水方位,预判可能坐山卦向,为实地立向提供初筛依据。
第五步 实地验证与微调
到现场核对来龙、过峡、水口、砂水与影像差异,使用罗盘定方位,结合明堂、案朝、水口做最终取舍。
四、快速操作清单(Google Earth)
视图与地形
打开“地形”与“3D建筑/山体阴影”,必要时加载等高线图层,提升脊谷与过峡识别度。
标绘与测量
用“路径/多边形”勾出水系、山脉脊线与堂局边界;用“标尺”测距离/面积/高差,记录疑似过峡、开面、水口位置。
叠加与分析
导入自制的KML/KMZ(如水系、关锁点、候选点),或用QGIS将DEM→等高线后叠加,便于多尺度观察。
示例(以广西南宁一带为例):先沿郁江识别主水势与弯环处,再上溯支流观察过峡护卫与支龙转折,圈定若干“结地可能性区”,再计划实地踏勘路线。
五、常见误区与风险控制
仅凭影像下结论:影像无法识别微地貌、土质、水文季节性变化与现场煞气,务必“图上筛选—实地验证—再回到图上修正”。
忽视坐标与误差:不同数据源的坐标偏移会导致标绘漂移,跨平台叠加务必统一WGS84或完成坐标转换。
将“形峦”当“理气”:理气(如三合、九星)需建立在真实地形与水法之上,切勿用理气“倒推”硬解影像。
法律与:避免在未授权区域采集、标注或传播敏感信息,尊重隐私与文物保护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