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村结婚风俗保留了传统“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核心框架,同时融入了地域特色,流程可分为婚前准备、迎亲仪式、婚礼仪式、婚后习俗四大环节,每个步骤都承载着对新人“早生贵子、家庭兴旺”的祝福。
一、婚前准备:从提亲到备嫁
1. 提亲(说媒):传统上由媒人(多为邻里或亲友)牵线,介绍男女双方基本情况(年龄、职业、家庭背景)。若双方有意,进入相亲环节(豫北有“偷相”“明相”之分,偷相是佯装不知地点见面,明相是女方家中见面);现代多简化为双方父母直接沟通。
2. 定亲(小见面/大见面):相亲满意后,男方给女方“小见面礼”(小额现金或礼品),初步确定关系;之后双方家长及亲友聚会,男方给“大彩礼”(金额因地域而异,如濮阳、商丘等地较高,通常为几万至十几万),并商讨婚礼细节。
3. 择日(请期):请风水先生或算命先生选择“黄道吉日”,男方将婚期告知女方,双方开始筹备婚礼(如通知亲友、预订酒店、准备嫁妆)。
4. 备嫁(嫁妆与新房布置):女方准备嫁妆(如家具、床上用品、“百子被”“百荷被”——被角放黑豆、芝麻、红枣,寓意“早生贵子、百年好合”);男方则布置新房,贴喜联、挂灯笼,部分地区有“抻新床”习俗(铺红毡、撒麸子,放核桃、枣、花生等,象征“早生贵子”)。
二、迎亲仪式:热闹的迎娶过程
1. 出发准备:婚礼当天清晨,新郎带领迎亲队伍(伴郎、媒人、娶女客等)出发,队伍前有炮队、乐队开道,车上贴大红喜字。
2. 迎亲途中:部分地区有“拦车”习俗(亲友或村民拦住车队要红包),增添喜庆氛围;若新娘有兄弟,需“把轿门”(站在车前,新郎需给红包或烟才放行),且“把轿门”者掌握陪嫁箱钥匙,取钥匙时也要给红包。
3. 到达女方家:新郎需先“谢厨”(给厨师红包)、“拜祖”(向女方祖先鞠躬),再“三请新娘”(向新娘父母行礼,请求允嫁);新娘出门时穿红绿鞋(红鞋寓意“不受穷”,绿鞋寓意“不受屈”),由新郎抱或背至婚车,避免脚沾娘家土(认为“沾土则娘家财运流失”)。
三、婚礼仪式:传统礼仪的传承
1. 拜堂:新人到男方家后,先拜天地(感谢天地造化)、再拜高堂(向父母行跪拜礼,父母给“改口费”)、最后夫妻对拜(象征夫妻恩爱)。
2. 敬茶与认亲:拜堂后,新人向男方亲友敬茶,长辈给新人红包;部分地区有“端洗脸水”习俗(小姑子或嫂子端盆,盆中放分钱、皂角,新娘捞皂角扔床下,寓意“早生贵子”);“甩面疙瘩”(用并蒂葱甩面,取“生双胞胎、带把儿孩”之意,甩后将葱扔房顶,碗放床下,象征“天地相通”)。
3. 婚宴:宴席通常有“三八场”(8热、8凉、8汤)、“八八四”(8热、8凉、4汤)等规格,菜品丰盛(如红烧肉、酥肉、丸子等);席间新郎要为女方贵宾“看菜”(躬身作揖,表示问候),女方亲友会“闹房”(年轻人让新人表演节目,增添热闹)。
四、婚后习俗:圆满与延续
1. 回门:婚后第三天(若遇初一、十五则改第四天),新婚夫妇带礼品回女方家,新娘改口称女方父母为“爸、妈”;女方家设宴款待,新郎要接受女方亲友的“考验”(如抹花脸、往茶里放盐),寓意“融入女方家庭”。
2. 其他细节:部分地区有“闹公婆”习俗(用灰、墨涂公婆脸,戴尖顶纸帽,公婆不能生气,寓意“越闹越发”);新娘过门后,嫂子点燃豆杆喊“熏种儿了”,寓意“早生贵子”;婚礼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走三天”(回娘家小住,加深感情)。
河南农村结婚风俗既有传统礼仪的庄重,又有地域文化的活泼,每一个环节都传递着对新人“白头偕老、家庭幸福”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