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雾与霾)的出现月份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总体呈现“冬季多、春秋季次之、夏季少”的分布特征,但具体月份因雾或霾的成因不同而有所区别。
一、雾的季节分布
雾是近地面水汽冷却凝结形成的天气现象,其出现与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大部分地区雾的多发季节为秋冬季节(10月至次年3月),春夏季较少。具体来看: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是全国雾的多发期,尤其是南方地区(如江南、西南东部)。例如,12月我国有多个多雾区,包括京津唐到山西东北部、江苏沿海到闽西山区、四川盆地到云南南部等,部分地区雾日可达20天以上;1月则是安徽东南部、浙江、福建、四川盆地到湖南西部等地区的多雾月份,局部雾日超过20天。
秋季(9月至11月):雾的发生频率低于冬季,但仍较为常见。东北地区东部、华北地区大部、江南、华南东部等地区,秋季雾日一般为5至15天,四川盆地南部、重庆东部等局部地区可达15至30天。
春季(3月至5月):雾的出现频率较低,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以南至江南地区,雾日一般为5至10天,江南北部及福建、四川盆地南部等局部地区超过10天。
夏季(6月至8月):是全国雾最少见的季节,仅东北地区因夏季湿度较大,雾日数较多(一般5至10天,部分地区达20天以上),其他大部地区雾日极少。
二、霾的季节分布
霾是悬浮颗粒物与不利气象条件共同作用形成的天气现象,其出现与污染物排放、大气稳定度密切相关。我国霾的季节分布总体为冬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少: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是全国霾的最多年代,尤其是北方地区(如华北、黄淮)。例如,华北地区中部和西南部、河南中部到湖北西部一带,冬季霾日数一般为3至5天,部分地区可达10天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如安徽、江苏、浙江)冬季霾日数最多,12月平均可达3.4天。
春季(3月至5月):霾的发生频率低于冬季,但高于夏季。华北地区中部和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云南南部等地区,春季霾日数一般为3至5天,局部地区超过5天;西南地区(如四川、云南)三四月霾日较多,其次为一月、十二月。
秋季(9月至11月):霾的发生频率与春季相近,但范围更广。华北中部和西南部、河南和湖北西部一带的高中心仍存在,江淮中部、江南中部、广西东北部、广东西北部等地区霾日数一般为3至10天。
夏季(6月至8月):是全国霾最少见的季节,仅山西南部、河北、陕西等局部地区有3至10天霾日,其他大部地区霾日极少(不足1天)。
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如污染物排放)和气候变化(如平均风速减小)影响,部分地区霾日的季节分布可能有所变化(如冬季霾日进一步增加),但总体季节特征仍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