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忌日,又称“杨公十三忌”“杨公祭”,是旧时汉族民间流行的禁忌习俗,指每年固定的13个不宜办大事的日子。这些日子依次为: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其间隔固定为28天,据说是依据“二十八宿”顺数推算得出。传统观念中,杨公忌日被视为“百事忌”,民间认为在这些日子里不宜进行嫁娶、动土建房、远行、开业等重要活动,否则可能遭遇不顺或损失。
杨公忌日的由来传说
杨公忌日的起源有多种民间传说,其中流传较广的主要有以下三类:
1. “杨家将兵败失散”说
相传北宋时期,抗辽名将杨继业(杨老令公)率领杨家将随宋太宗征辽。行军至两狼山时,杨继业因地名“两狼”与“杨”(羊)相冲,预感不吉,提醒子弟小心行事。但最终杨家将陷入辽军埋伏,兵败滩。此次战败导致杨家将死伤惨重,且恰好发生在农历五月十三。因“十三”与“失散”谐音,民间将五月十三定为“杨公忌”,后逐渐扩展为13个固定日期,以纪念杨家将的牺牲。
2. “杨筠松遭陷害”说
唐代著名堪舆大师杨筠松(人称“杨公”),一生为百姓造福,但因正直得罪了不少歹人,先后13次遭到陷害。神奇的是,每次他都能凭借自身智慧和神明庇护化险为夷。后来,杨筠松将这些遇险的日期记录下来,命名为“十三忌”,并传授给百姓,提醒大家在这段时间避免重要活动,以防不测。这一传说将杨公忌日与风水术士的避祸经历联系起来。
3. “杨公狂言丧子”说
古时候,一位杨姓大户有13个儿子,而邻居无子。杨公常在邻居面前炫耀:“我有13个儿子,就算老天每月收去一个,也能留一个给我送终!”结果有一年遇上瘟疫,且当年有闰月,杨公的儿子果然从正月十三开始,每月依次死去,到十二月十三时全部丧命,只剩杨公孤苦伶仃。人们认为这是杨公“狂言招祸”的报应,遂将这13个儿子去世的日子定为“杨公忌”,警示后人不可骄傲自满、口出狂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