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这首诗紧扣“大暑”节气特征,开篇“大暑三秋近”点出时序即将由夏入秋,“林钟九夏移”以古代十二音律对应季节更迭,强化时光流逝之感。颔联“桂轮”“萤火”描绘了大暑夜间的典型景象——月光洒满庭院,萤火虫在暗处飞舞,动静结合间增添了几分幽趣。颈联转至人间烟火,“瓜果邀儒客”写主人以新鲜瓜果招待宾客,“菰蒲长墨池”则勾勒出池边菰蒲生长的静谧画面,展现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尾联“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以“卷绛纱”的细节,表现暑热中人们对凉风的期盼,以及对学问的坚持。
《销夏》(唐·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白居易以“销夏”为题,直击大暑时节的“烦暑”痛点。诗的前两句以设问开篇,“何以消烦暑”引发读者共鸣,“端居一院中”给出答案——回归简单宁静的生活。颔联“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化繁为简,“无长物”并非贫乏,而是摒弃杂念后的澄澈;“有清风”则是自然馈赠的清凉,强调内心的平和比外在的降温更重要。颈联“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进一步深化主题,指出暑热的消散源于内心的平静,凉意的产生源于环境的空旷,蕴含道家“心静自然凉”的智慧。尾联“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则表达了在这种状态下,个人的自在与他人难以体会的满足感。
《大暑》(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曾几的这首诗以直白的笔触写尽大暑的酷热。“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开篇即以“赤日”“清风”的对比,强化暑热的煎熬,“几时过”流露出对凉爽的迫切期盼,“无处寻”则凸显炎热的无处不在。颔联“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写诗人在酷热中的消遣——以经书为枕,任瓜果在井水中浮沉,看似闲适,实则透露出被迫应对炎热的无奈。颈联“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以“静”字叠加,强调环境的幽深,却无法阻挡暑气的侵袭,反衬出“炎蒸乃如许”的强烈感受。尾联“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则在抱怨之余,提醒人们珍惜光阴,即使在酷热中也不应虚度。
《夏日山中》(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李白的这首诗以率真的笔触,写出了大暑时节的另一种消暑方式——融入自然。“懒摇白羽扇”开篇即打破常规,“懒”字并非真的懒惰,而是对人工降温方式的拒绝;“裸袒青林中”则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诗人在树林中袒露身体的情景,完全释放对凉爽的渴望。颔联“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进一步细化动作,“脱巾”“露顶”表现出彻底放松的状态,“洒松风”则通过“松风”的意象,传递出自然风带来的清凉与惬意。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最本真的状态,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大暑留召伯埭》(宋·尤袤)
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平生山林下,散发颇箕踞。
一官走王事,三伏在道途。我非褦襶儿,亦尔困驰骛。
居然恋俎豆,安得免羁馽。区区竟何营,汩汩此飘寓。
渊明应笑人,有底不归去。
尤袤的这首诗以“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开篇,用拟人的手法将清风、烈日人格化,生动地表现了大暑时节的酷热难耐——“清风”不愿到来,“烈日”迟迟不肯落下,仿佛故意与人作对。颔联“平生山林下,散发颇箕踞”回忆往日在山林中自由自在的生活,“散发”“箕踞”的细节,展现出无拘无束的状态。颈联“一官走王事,三伏在道途”转折,写自己为了仕途奔波,在三伏天仍需赶路,“我非褦襶儿”以反语自嘲,实则表达了对官场束缚的不满。尾联“渊明应笑人,有底不归去”则以陶渊明为参照,暗含归隐之意,感叹自己为何还要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