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接春:在部分地区,立春前一日会“演春”“报春”,至立春当日正式“迎春”;不少地方还会在交节时刻贴“迎春接福”等红纸条幅、摆香案、放爆竹以示迎接。
打春(鞭春牛):以彩杖象征性鞭打“春牛”,寓意策励农耕、五谷丰登,多由地方官或民众代表执行,现场常有鼓乐助阵。
送春、糊春牛、送春牛图:民间艺人或送“春牛”(小泥牛)入户,或在墙上张贴春牛图,有的地方还“糊春牛”,寄托丰年之愿。
咬春:立春日吃春饼、春卷、萝卜等新鲜时蔬,既迎新又寓意防病保健。
踏春、游春、探春:亲友结伴出游、赏春景,民间或有报春官沿街报喜的仪式化 *** 。
祭祖、祭春神(句芒):不少家庭或宗族会在立春交节时祭拜祖先,或设香案祭春神,祈愿风调雨顺。
躲春(择人而异):部分地区讲究在交节前后约1小时安静独处、关闭电子设备、不与人争执,图一年顺遂(属民俗信仰,非强制)。
立春蛋(趣味民俗):有“立春到,蛋儿俏”的说法,交节时尝试把鸡蛋竖立,以示迎春纳吉。
二、当天的饮食建议
吃春饼/春盘:薄饼卷以豆芽、韭菜、菠菜、鸡蛋等时令菜,寓意“迎新纳吉”。
吃春卷:以薄皮裹馅炸至金黄,南北皆宜,象征喜迎新春。
吃萝卜(北方尤盛):俗称“咬春”,取“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寓意坚韧与开运。
三、起居与养生要点
重视“春捂”:立春后仍有乍暖还寒,不要急于减衣,防风保暖,护好头颈与足部。
作息与情志:倡导早睡早起、适量运动,调畅情志,顺应阳气生发。
饮食调养:可少酸多辛,适量选择韭菜、香菜、红枣、蜂蜜等,助阳而不燥。
安全提示:春季天干物燥,注意家庭用火用电安全,外出踏青遵守野外防火要求。
四、如何确定交节时刻与安排
交节判定:立春通常在每年公历2月3—5日,当太阳到达黄经315°即为交节的具体时刻(各年略有差异)。
安排建议:若当地有“躲春”或“接春”习俗,可提前1小时左右完成准备;若无相关习俗,按日常作息,在交节时刻静心片刻、许下新年心愿,同样应景且有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