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在中国古称“末茶”,其源可追至魏晋,在唐定型、于宋登峰,随后东传日本并在那里形成体系化的茶道与工艺传统;英文名matcha即源自日语发音。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抹茶并非日本原生,而是由中国古代的粉末茶饮发展而来,后在日本被保留并发扬光大。
在中国的发展节点
魏晋—唐:出现将茶“捣末煮饮”的早期形态;陆羽《茶经》将茶分为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为“末茶”概念提供了明确文献依据。
宋:进入鼎盛期,形成以点茶为核心的茶道与审美,流行斗茶与“茶百戏”(以茶沫作画),工艺与器具高度讲究,茶汤以白沫细密、久而不散为上。
明以后:制茶与饮茶方式转型为散茶冲泡,团饼与点茶体系式微,末茶传统在中国逐渐式微。
东传日本与在地化
公元9世纪:随日本遣唐使入华求法,茶文化(含煮饮与末茶实践)传入日本。
南宋末期:南浦昭明自浙江余杭径山寺将中国茶道传回日本,被视为日本茶道渊源的重要节点。
荣西禅师再将点茶法系统引入日本,日本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严格的仪式体系与审美规范,逐步形成今天所见的日本茶道与抹茶传统。
为何常被认为源自日本
近现代以来,日本对抹茶的种植—加工—仪式体系进行了系统化传承与推广,使“抹茶”在国际上与日本茶道紧密绑定;而中国在明代以后转向散茶冲泡,传统“末茶—点茶”链条一度中断,导致大众认知出现“抹茶等于日本”的印象。实际上,抹茶的源头在中国,形态与精神在日本被延续并发扬。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