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也是迄今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起源与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深入人心。
端午节的基本信息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意为“初始”,“午”与“五”同音,故“端五”逐渐演变为“端午”;“重午”则因五月为午月、五日为午日相重而得名。
与屈原的关联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因倡导举贤授能、联齐抗秦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目睹祖国沦陷,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生命谱写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渔夫们划船打捞其遗体,有渔夫将饭团、鸡蛋投入江中,希望鱼龙虾蟹吃饱后不再伤害屈原;老医师则倒入雄黄酒,试图药晕蛟龙水兽。后来,为防止饭团被蛟龙吞食,人们用楝树叶包裹糯米、外缠彩丝,制成粽子。这些行为逐渐演变为端午节的核心习俗。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吃粽子:粽子是纪念屈原的标志性食物,最初为祭祀用途,后成为节日必备美食。其种类繁多,北方多包红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蛋黄等馅料,浙江嘉兴粽子更是闻名全国。
赛龙舟:相传源于百姓划船打捞屈原遗体,后演变为水上竞技活动。龙舟竞渡时,舟上队员齐心协力划桨,岸边观众呐喊助威,场面热烈,象征团结奋进的精神。
挂艾草菖蒲:艾草象征驱邪避疫,菖蒲叶片形似宝剑,民间认为二者结合可“斩除邪恶”。人们通常将艾草、菖蒲捆绑成束,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以保家庭平安。
饮雄黄酒:雄黄酒被认为具有驱虫解毒的功效,古人会将雄黄倒入酒中,少量饮用或涂抹于小儿额头(画“王”字),以预防蚊虫叮咬、避邪祈福。
佩香囊:香囊内装艾草、薄荷、雄黄等香料,外包丝布,香气扑鼻。佩戴香囊不仅能驱虫避疫,还象征对屈原高洁品格的纪念。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端午节不仅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爱国、团结、驱邪、祈福等多重寓意,通过丰富多彩的习俗传承至今,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2006年,端午节被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