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起源涵盖上古图腾崇拜、夏季驱邪等多重文化内涵,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主流说法。屈原的人格与精神,已成为端午节的文化符号,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记忆。
一、屈原的生平与殉国背景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曾任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联齐抗秦”,力图振兴楚国,却遭贵族子兰、靳尚等守旧派诋毁,先后被楚怀王疏远、顷襄王流放(长达16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得知祖国灭亡的噩耗,悲愤交加,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生命践行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誓言。
二、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习俗演变
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为悼念他,逐渐形成了系列的习俗,这些习俗历经千年传承,成为端午节的核心内容:
赛龙舟:百姓得知屈原投江后,纷纷划船前往汨罗江打捞,直至洞庭湖仍未寻得。此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会组织龙舟竞赛,一来纪念屈原,二来驱赶江中的蛟龙(传说蛟龙会伤害屈原的尸体)。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生动描绘了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吃粽子:最初,百姓将米饭用竹筒装好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吃饱后不再伤害屈原。后来,为了防止蛟龙偷吃,人们用菰叶(芦苇叶)包裹米饭,并用五彩丝线捆绑,逐渐演变成今天的粽子。南朝梁代《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荆楚岁时记》也有“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的记载,说明粽子不仅是食物,更是驱邪祈福的象征。
挂艾草菖蒲:百姓认为艾草、菖蒲的气味可以驱赶蚊虫、净化空气,还能避邪驱鬼。于是,每到端午节,人们会将艾草、菖蒲插于门眉或悬于堂中,形成“艾虎蒲剑”的习俗(将菖蒲剪成剑形,与艾草一起挂置),寓意保护家人平安。
饮雄黄酒:雄黄酒被认为具有杀菌、驱邪的作用。百姓会将雄黄倒入酒中,少量饮用或涂抹于小儿额头(画“王”字,象征老虎的额纹,寓意“镇邪”),以防止蚊虫叮咬和疾病侵袭。
三、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从纪念到精神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的习俗逐渐超越了对屈原的单纯纪念,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体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展现了他坚持理想的坚定信念。这些精神,通过端午节的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家国情怀”的文化基因。正如 *** 总书记所说:“端午节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