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快乐 端午节的真正来历故事

admin

端午节的起源与祭祀、悲壮事件密切相关,其核心主题是“驱邪避灾、祈福安康”,而非欢庆。传统观点认为,端午节当天是纪念屈原(投江殉国)、伍子胥(被赐死投入江中)、曹娥(投江寻父)等英烈的日子,带有浓厚的追思与哀悼色彩,因此不适合互道“快乐”。古时农历五月被视为“恶月”,五月初五更是“恶日”,传说此日“五毒尽出”(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等毒虫活跃),瘟疫易流行,人们需通过挂艾草、佩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驱邪避灾,整体氛围更强调“平安”而非“欢乐”。从现代视角看,虽然节日文化逐渐淡化悲壮色彩,但“安康”仍是更贴合传统的祝福语,能更好传递对他人健康的关切。

二、端午节的真正来历故事

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说法包括以下几类:

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快乐 端午节的真正来历故事

1. 纪念屈原(最广泛流传):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悲愤交加,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百姓为打捞其尸体,纷纷划船竞渡;为防止江河中的鱼虾啃食其身体,又将粽子投入江中。此后,每年五月初五便成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也由此传承下来。

2. 纪念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后因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伍子胥死前嘱咐邻舍将他的眼睛挖出,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得知后大怒,下令将伍子胥的尸体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百姓为纪念这位忠臣,便在每年此日举行祭祀活动。

3. 纪念孝女曹娥:东汉时期,上虞女子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她在五月初五也投江自尽,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百姓为褒扬其孝行,将她投江的地方命名为曹娥江,并在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纪念活动。

4. 龙的节日(闻一多提出):民俗学家闻一多在《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提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的图腾祭祀日。其主要依据是:吃粽子(粽子投入水中常被蛟龙窃取)、赛龙舟(用龙舟竞渡)等活动均与龙相关;吴越百姓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龙舟竞渡正是图腾祭祀的重要仪式。

5. 恶日禁忌:先秦时期,五月被视为“毒月”,五月初五是“恶日”,传说此日邪佞当道、五毒并出。人们需通过插菖蒲、艾叶(驱鬼)、薰苍术、白芷(避疫)、喝雄黄酒(驱毒)等方式驱邪避灾,逐渐形成端午节习俗。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