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的本质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与保护,核心源于传统文化中对“平安”的追求。一方面,传说中的“祟”(或“年”)等妖兽会伤害孩子,压岁钱作为辟邪工具,寄托了长辈希望孩子免受邪祟侵害、健康成长的心愿;随着时代演变,压岁钱逐渐增加了“祝贺长大”“传递亲情”的含义,成为春节期间维系家庭情感的重要载体,象征着长辈对晚辈新一年的美好期许(如聪慧、幸福、顺遂)。
二、压岁钱的主要来历故事
1. “祟”兽传说(最广泛流传)
古时民间有一种叫“祟”的身黑手白小妖,每年除夕夜会偷偷潜入有小孩的人家,摸睡梦中孩子的额头。被摸的孩子会发高烧、说胡话,病愈后往往变得痴傻。爱子心切的父母每到除夕夜便彻夜不眠守护孩子,称为“守祟”。后来发现,用红绳串起来的铜钱放在孩子枕边,能吓退“祟”。因“祟”与“岁”谐音,这种做法逐渐被称为“压岁钱”,寓意用铜钱“压制邪祟”,保护孩子平安。
2. “年”兽传说(与春节关联版本)
相传“年”是古代凶猛怪兽,每到除夕夜便会出来糟蹋庄稼、伤害牲畜,尤其爱惊吓小孩。人们为了驱赶“年”,会燃放爆竹、点燃灯火。为了安抚受惊的孩子,会用可口的食物或铜钱给他们“压惊”。后来,食物逐渐被货币取代,宋朝时便有了“压惊金犀钱果”的称呼,再后来演变为“压岁钱”。
3. 汉代“压胜钱”起源(历史起源)
压岁钱的雏形可追溯至汉代,当时称为“压胜钱”(或“厌胜钱”),并非流通货币,而是专门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其正面刻有“千秋万岁”“去殃除凶”等吉祥语,背面有龙凤、双鱼等图案,用于佩戴或玩赏,寓意压制鬼怪、祈福避凶。这种习俗为后来压岁钱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 唐代宫廷散钱风俗(演变节点)
唐代时,宫廷中流行“立春日”散钱的习俗,皇帝会向大臣、宫女发放铜钱,寓意“春日赐福”。后来,这种风俗逐渐传入民间,从宫廷走向百姓家庭,从“春日散钱”转变为“除夕给压岁钱”,成为民间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