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与早期习俗以祈福、驱邪为核心,如挂艾草、饮雄黄、赛龙舟等,均带有浓厚的欢乐与安康寓意。随着历史演变,端午节逐渐融合了对屈原等先贤的纪念,但“快乐”的节日属性并未消失——唐玄宗李隆基曾在《端午三殿宴群臣》中写下“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记录了君臣共庆端午的场景;北宋晏殊《端午词·内廷》也有“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的描绘,展现民间端午的喜庆氛围。古人诗词中更有“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等句,充满对端午美好时光的赞美。“快乐”是对端午节世俗欢愉的呼应,符合节日传承中的多元内涵。
端午节经典古诗诗句
1.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以楚江无法洗刷屈原冤屈的感慨,表达对先贤的深切怀念)
2. 《五月五日》(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通过屈原的遭遇,反思谗言的危害,展现对忠义的坚守)
3. 《和端午》(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将赛龙舟与屈原冤屈关联,强调《离骚》精神的永恒传承)
4. 《乙卯重五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以细腻笔触描绘山村端午的民俗细节,传递平凡生活中的节日喜悦)
5.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记录皇帝端午赐衣的场景,体现节日的隆重与皇恩的温暖)
6. 《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生动描写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展现端午的活力与竞技精神)
7. 《浣溪沙·端午》(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描绘端午浴兰、缠彩线的民俗,传递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8. 《小重山·端午》(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以端午的热闹反衬对屈原的追思,表达对忠义精神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