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admin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其具体起源,学术界有多种说法,其中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是最古老的起源之一——百越之地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来,随着历史发展,端午节逐渐融合了各地风俗,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

二、端午节的主要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传说涵盖历史人物、孝义故事及图腾信仰等多个维度,其中最广泛流传的是以下几类:

端午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1.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影响最广)

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因主张举贤授能、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保守派反对,被逐出都城郢。流放期间,他写下《离骚》《九章》《天问》等不朽诗篇,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郢,屈原得知祖国灭亡的噩耗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生命践行爱国理想。沿江百姓为了打捞他的尸体,纷纷划船竞渡;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其身体,又将粽子投入江中。此后,每年五月初五便成为纪念屈原的日子,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也逐渐固定下来。

2. 纪念忠良伍子胥(江浙一带流传甚广)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投奔吴国并助吴伐楚,五战而入郢都。他为报杀父兄之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吴王夫差继位后,伍子胥劝谏彻底消灭越国,但夫差不听,反而听信太宰谗言,赐伍子胥“历镂”剑自刎。伍子胥死前嘱咐邻舍人:“我死后,将我双眼挖出挂在吴国都城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夫差大怒,将伍子胥尸体装入皮革袋,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江浙一带百姓为纪念这位忠良之臣,便在端午节划龙舟、祭祀伍子胥。

3. 纪念孝女曹娥(浙江东部地区传说)

东汉时期,上虞女子曹娥年仅14岁,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寻找父亲踪迹。过了17天,她于五月初五跳江寻父,5天后竟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此事传到县府,县令为之作文立碑,赞颂她的孝行。后人在曹娥投江处兴建曹娥庙,将她曾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殉父之江更名为曹娥江,端午节也因此成为纪念孝女的节日。

4. 吴越民族图腾祭(古老起源传说)

近古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百越族(以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自比为“龙的子孙”。每年五月初五,百越人会举行盛大的图腾祭祀活动,其中龙舟竞渡是核心内容——通过模拟龙舟竞渡来娱神,祈求龙的保护与丰收。这一传说揭示了端午节最古老的文化根源,与后世纪念人物的传说相互补充。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