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为每年七月初七。这一日期早在汉代《四民月令》中就有记载,是中国古代女性祈求智慧与巧艺的重要节日,故又称“乞巧节”“女儿节”“七姐诞”。
乞巧节的传说故事
乞巧节的核心传说源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合了星宿崇拜与民间想象,成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1. 故事起源:星宿与传说的结合
早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的记载,将织女星(天孙)与牵牛星(河鼓)描述为天上的星宿。汉代《古诗十九首》进一步将其演绎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爱情意象,曹丕《燕歌行》中“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的诗句,更让两人的分离充满悲剧色彩。
2. 核心情节: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悲剧
传说牛郎父母早逝,受哥嫂虐待,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老牛感其善良,面授计谋:“明日众仙女下银河沐浴,你可偷走织女的五彩衣,她必留你为妻。”次日,牛郎依计而行,织女惊慌失措,无法返回天庭。在牛郎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两人男耕女织,生活幸福,一年后生下龙凤胎。
天帝得知此事大怒,派天神下界抓回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披上老牛临死前留下的牛皮,担着一双儿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金簪,在银河划出一道浊浪滔天的天河,将两人隔开。从此,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泪落如雨。
3. 结局:鹊桥相会的温情
后来,王母娘娘被两人的深情打动,准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传说七夕夜深人静时,人们能在葡萄架或瓜果架下听到他们的窃窃私语。这一传说成为中国爱情文化的重要符号,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4. 乞巧习俗的由来
民间姑娘信以为真,每到七月初七,便在庭院中摆设香案,陈列瓜果,向织女乞求智慧与巧艺(如穿针引线、做女红)。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乞巧节”,成为古代女性展示技艺、祈求幸福的重要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