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是中国传统语境中对农历一年中最寒冷时段的形象概括,具体指农历十月(寒月)、十一月(冬月)、十二月(腊月)这三个月。其中,“寒”突出气温骤降、凛冽寒风肆虐的酷寒特征;“冬”明确季节属性(万物蛰伏、大地萧瑟);“腊月”则是农历十二月的别称(源于古代年终猎祭“腊祭”的风俗,寓意岁末祈福、辞旧迎新)。北方多呈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南方虽气温稍高,但阴冷潮湿的寒意仍十分刺骨,是一年中人体阳气最易受损、疾病高发的时期。
二、腊月养生要点
1. 起居有常:早睡晚起,避寒保暖
腊月自然界阳气内敛,人体应顺应“藏”的规律,早睡晚起(待日出后阳气渐盛时再起床),以养人体阳气、避免清晨寒气侵袭。要注意保持室内温暖(室温控制在1822℃为宜),避免因寒冷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缓解冬季皮肤干燥、瘙痒等问题。
2. 饮食滋补:温润养阳,兼顾滋阴
腊月饮食以“温润养阳、滋阴平衡”为核心。温性食物是首选,如羊肉(补肾壮阳、温中暖胃)、牛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桂圆(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核桃(补肾固精、润肠通便)等,可帮助人体抵御寒冷、补充能量;多吃新鲜蔬果(如胡萝卜、白菜、山药、苹果、橙子),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预防冬季维生素缺乏症。可适当饮用养生茶(如红枣姜茶、桂圆枸杞茶),既能温暖身体,又能调理气血。
3. 运动养生:适度舒缓,动静结合
虽天气寒冷,但适度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避免阳气外泄。建议选择温和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绳)。运动时间选在午后阳光充足、气温较高时(上午910点或午后1416点),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前后做好热身与拉伸,防止受伤。静功(如冥想、深呼吸)也适合腊月,每天1520分钟,可放松身心、减轻压力,保持内心平和。
4. 情志调节:平和乐观,避免波动
腊月日照时间缩短、天气寒冷,人体易出现情绪低落、烦躁、抑郁等情况(俗称“冬季抑郁症”)。需主动调节情志,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可通过参加娱乐活动(如看电影、听音乐、与亲友聚会)、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阅读)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忘却烦恼;避免过度焦虑、紧张,以免扰动阳气。
5. 穴位养生:固本培元,增强免疫
穴位 *** 是腊月养生的传统 *** ,可起到固本培元、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调节脾胃、增强免疫力)、关元(下腹部,脐下3寸,补肾培元、温阳固脱)、气海(下腹部,脐下1.5寸,益气助阳、调经固经)、涌泉穴(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滋阴益肾、改善睡眠)。每天早晚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按揉,每个穴位35分钟(以局部酸胀感为宜);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1520分钟后按揉涌泉穴,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睡眠质量。
6. 防寒保暖:重点部位,避免受凉
腊月是感冒、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需特别注意保暖:
头部:戴帽子(如毛线帽、雷锋帽),避免寒风直吹;
颈部:围围巾(如羊毛围巾),保护颈部血管和穴位(如风池穴、大椎穴);
脚部:穿保暖鞋袜(如羊毛袜、雪地靴),睡前用温水泡脚(水温40℃左右,时间1520分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四肢:戴手套(如加绒手套),避免手部冻伤。
尽量减少清晨或深夜外出(此时气温更低),如需外出,注意适应温差变化(如进门后先缓一缓,避免冷热交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