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居养生:防凉护阳,顺应天时
白露后昼夜温差显著增大(可达10℃以上),“白露勿露身,着凉易泻肚”的谚语提醒,需重点防范寒邪入侵。穿衣方面,早晚应及时添衣,尤其注意腹部、关节和脚部保暖——腹部受凉易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泻、消化不良),脚部是人体“第二心脏”,受凉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民间有“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的说法,此时应撤掉凉席,换上薄被,夜间睡眠时关窗,避免直吹冷风。起居作息,应遵循“早睡早起”原则,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能舒展肺气,避免“秋乏”现象(如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
二、饮食养生:润燥养阴,健脾和中
白露时节气候干燥,“燥邪”易伤肺脏(导致口干咽燥、鼻干出血、皮肤干燥、干咳少痰等症状),饮食需以“润燥养阴、健脾和中”为核心,同时兼顾“减辛增酸”(减少辛辣、油炸食物,增加酸味食物以收敛肺气)。
推荐食物:
滋阴润肺类:梨(生津润燥、清热化痰,适合干咳、咽干者)、银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可与百合、莲子搭配煮粥)、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适合失眠、烦躁者)、蜂蜜(润燥养肺、益气补中,可直接食用或兑温水饮用)、莲藕(清热生津、健脾开胃,可凉拌或煮汤);
健脾益胃类: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可炖汤或清炒)、小米(健脾和胃、补益虚损,适合脾胃虚弱者)、南瓜(补中益气、消炎止痛,可煮粥或做南瓜饼);
酸味食物:山楂(消食健胃、行气散瘀,适合消化不良者)、葡萄(补气血、益肝肾,适合气血不足者)、柚子(健胃、润肺、补血,适合秋季干燥者)。
饮食禁忌:避免辛辣、油炸食物(如辣椒、生姜、炸鸡腿),以免加重秋燥;少吃生冷食物(如冰饮、生鱼片、凉拌菜),尤其脾胃虚弱者,易导致腹泻、腹痛。
三、运动养生:适度锻炼,动静相宜
白露后人体阳气逐渐收敛,运动需避免剧烈(如快跑、高强度健身),以免耗伤津液(加重口干、咽干)。建议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羽毛球等,以“微汗出但不疲倦”为度(避免大汗淋漓,否则会耗气伤阴)。运动时间可选择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此时气温较为适宜,避免清晨或夜晚受凉)。运动后需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燥衣服,避免吹风受凉,可喝一些温水(避免冰饮)补充水分。
四、情志养生:保持恬淡,收敛神气
秋季对应“悲忧”情绪(“自古逢秋悲寂寥”),白露时节易引发“悲秋”情绪(如情绪低落、焦虑、烦躁)。中医认为“秋主收”,需收敛神气,保持心情平静、愉悦,避免神志外驰(如过度思虑、长时间独处)。可通过以下方式调节情绪:
多参与户外活动(如登高、赏菊),接触大自然,开阔胸襟;
与亲友相聚,聊天谈心,释放压力;
午后可适当听舒缓音乐(如古筝、钢琴曲)或进行深呼吸训练(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有助于放松身心。
五、经络养生:穴位 *** ,增强正气
通过 *** 特定穴位,可起到润燥、补养肾气、增强正气的作用,适合白露时节日常保健:
润燥除热:点按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可清热润燥、缓解口干)、孔最穴(位于前臂掌面桡侧,腕横纹上7寸,可润肺止咳、缓解鼻干)、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可滋阴润燥、调理脾胃)、太溪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可滋阴补肾、缓解咽干);
保养 *** :按揉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可健脾益胃、增强正气)、涌泉穴(位于足底前1/3凹陷处,可补肾益精、缓解手脚冰凉)、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补肾益精、缓解腰酸)。
*** 时力度适中,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六、养生注意事项
1. 防秋燥与防寒并重:白露时节“燥邪”与“寒邪”并存,既要通过饮食(如多喝水、吃滋阴食物)、保湿(如涂抹润肤乳、使用加湿器)防秋燥,又要通过添衣、保暖防寒邪(尤其注意腰腹、足部、肩颈等部位)。
2. 避免盲目进补:白露虽是秋冬进补的过渡期,但需“辨证施补”——中下焦虚寒者(怕冷、手脚凉、易腹泻)可适当温阳(如生姜红枣茶、当归牛肉汤);痰湿体质者(身体沉重、舌苔厚腻)需先清湿(如茯苓陈皮茶、冬瓜薏米汤);阴虚体质者(口干咽燥、手足心热)需滋阴(如银耳百合羹、雪梨炖川贝)。避免盲目大补(如人参、鹿茸),以免加重秋燥或脾胃负担。
3. 预防常见疾病:白露时节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因燥邪犯肺、气温下降所致)、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腹痛,因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所致)、皮肤疾病(如老年皮肤瘙痒症,因皮肤干燥所致)。需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吹冷风);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变质食物);做好皮肤保湿(如洗澡后涂抹润肤乳);体弱及老年人群可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预防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