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养肺润燥,滋阴生津:白露时节秋燥明显,易出现口干、唇干、皮肤干燥等症状,饮食需以“养阴润燥”为核心。可多吃梨、银耳、百合、蜂蜜、莲藕、萝卜、柚子等应季果蔬,这些食物能滋阴润肺、缓解秋燥;也可选择沙参、西洋参、杏仁等中药,增强润燥效果。粥品是防秋燥的佳选,如百合粥、银耳粥、莲子粥、南瓜小米粥等,易消化且能补充津液。
2. 减辛增酸,收敛肺气:中医认为“秋宜收不宜散”,辛味食物(如葱、姜、蒜、辣椒)易发散泻肺,加重秋燥;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柚子、石榴、柠檬、苹果)能收敛肺气、滋养肝阴。饮食应减少辛辣 *** 性食物的摄入,增加酸味果蔬的比例。
3. 饮食有节,避免生冷:秋季脾胃功能逐渐虚弱,饮食需适量,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增加肠胃负担。应减少生冷食物(如生鱼片、冷饮、凉拌菜)的摄入,尤其是脾胃虚寒者,生冷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螃蟹等海鲜虽为秋季美食,但性寒且富含高蛋白,过量食用易诱发胃肠疾病,需适量食用并搭配生姜等温性食物中和。
4. 清补为主,适配体质:“贴秋膘”需适度,避免过度进补。应选择清补之品,如银耳、莲藕、山药、莲子、芡实、大枣、鸭肉、乌骨鸡等,这些食物既能补充营养,又不易上火。对于阴虚体质者,可多吃百合、蜂蜜、芝麻等;对于气虚体质者,可多吃山药、红枣、黄芪等。
白露养生三大原则
1. 防寒保暖,勿露肌肤:白露后昼夜温差大,“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是经典养生谚语。需注意腰腹、足部、肩颈、鼻部等部位的保暖——腰腹受凉易损伤脏气,引发腹痛、腹泻;足部是人体阳气汇聚之处,常泡脚(1530分钟,至身体微微发热)可护阳养肾;肩颈受凉易导致肩颈疾病,可通过搓热颈部、推擦鼻梁(食指指面从鼻尖至鼻根反复推按)等方式预防;鼻部与外界直接接触,推擦鼻梁能增强鼻腔抵抗力,预防鼻炎、感冒。
2. 动静结合,适度运动:秋季气候宜人,是运动的好时节。运动需“动静结合”,既要有有氧运动(如慢跑、太极拳、体操、羽毛球、八段锦),增强心肺功能和耐寒能力;也要有静功(如深呼吸、闭目冥想、穴位 *** ),调节气息、放松身心。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但不疲倦”为宜,避免过度劳累耗伤津液。
3. 润燥防燥,调畅情志:秋燥易耗人津液,除了饮食润燥外,还需注意室内湿度,可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多喝水,尤其是温水,避免饮用冷饮。秋季易引发“悲秋”情绪,需保持乐观心态,多参与社交活动、欣赏秋景,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以免影响肺气(“悲伤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