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冬至不是最冷的原因
冬至是北半球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更低的一天,太阳辐射量最少,但此时地面在夏半年积蓄的热量还未完全散失,仍能对气温提供一定补充,因此气温并非更低。真正进入最冷时段是“三九”“四九”(约1月中下旬),此时地面热量收支持续入不敷出,气温降至全年更低,故有“冬至不过不冷”的说法。
2. 夏至不是最热的原因
夏至是北半球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更高的一天,太阳辐射量最多,但此时地面吸收的热量仍大于散发的热量,气温仍在持续上升。真正进入最热时段是“三伏天”(约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时地面热量积累达到峰值,加上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闷热感更强,故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二、冬至饮食注意事项
1. 遵循“养藏”原则,以温补为主
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节气,饮食需顺应“养藏”之道,重点补阳、补精、补肾。推荐食用色黑味咸的食物(如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枸杞、发菜),因其入肾经,能温养肾精;同时适量增加羊肉、河虾、韭菜、肉桂、红枣、龙眼肉等温胃散寒的食物,提升体内阳气,抵御严寒。
2. 避免大辛大热,以防燥火
冬季气候干燥,室内暖气充足,过多食用辣椒、花椒、生姜等大辛大热食物易生燥火,导致上火(如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若出现上火症状,可搭配藕、梨、萝卜、荸荠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平衡体内阴阳。
3. 多样化搭配,保证营养均衡
饮食需做到“三多三少”:多吃蛋白质(如鸡肉、牛肉、羊肉)、维生素(如新鲜蔬菜、水果)、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糖类、脂肪、盐分含量高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同时避免浓浊、肥腻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汤),减轻肠胃负担。
4. 补充津液,兼顾润燥
冬至前后天气寒冷干燥,易出现鼻咽干燥、皮肤缺水等症状,需适量食用荸荠、藕、梨、萝卜、白菜等补充津液的食物。其中,荸荠性寒味甘,能清泻内火;梨性凉味甘,能润肺止咳;萝卜性凉味辛甘,能清热生津,适合冬季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