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后,自然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应调整作息,早卧早起——早卧可养人体阳气,早起能使肺气舒展,避免收敛过度。建议每晚10点前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顺应季节变化。处暑昼夜温差大(可达10℃以上),需“凉而不寒”增减衣物:白天可穿轻薄透气的衣物,但脐部务必保暖(脐部是人体最易受凉的部位,着凉易引发脾胃不适);夜间或清晨外出时,添加薄外套,防止凉气侵袭。
饮食:滋阴润肺,增酸减辛
处暑时节燥邪当令,易伤津液,饮食需以“滋阴润肺、增酸减辛”为核心。滋阴润肺食物:银耳、百合、莲子、蜂蜜、芝麻、梨、荸荠等,可煮粥(如银耳百合粥)或煲汤(如雪梨银耳汤),缓解咽干、皮肤干燥、干咳等症状;增酸食物:苹果、葡萄、山楂、柠檬等,酸味能收敛肺气,符合秋季“收”的特点;避免食物:少吃煎炸、辛辣(如辣椒、花椒、生姜)、烧烤类食物,以及西瓜等大寒瓜果(易损伤脾胃阳气)。
睡眠:保证时长,适当午睡
处暑后应增加睡眠时长,缓解“秋乏”——成年人每天需保证78小时睡眠,尽量在23点前入睡;有条件者,中午午睡30分钟至1小时,不仅能缓解上午的疲劳,还能养心安神、健脾益肾,增强免疫力。
运动:平缓适度,避免剧烈
处暑后,可选择慢跑、太极拳、五禽戏、登山、郊游等平缓运动,以“似有汗出但不疲倦”为度,有助于气血通畅、增强体质。运动时间建议选在早晚(如早上79点、晚上68点),避免中午高温时段,防止中暑。
情绪:保持平和,收敛神气
秋季气候易让人产生悲伤、烦躁情绪,需保持乐观、神志安定,避免躁进、亢奋或郁结。可通过听轻音乐、练书法、钓鱼、散步等方式调养情志,使情绪平和,顺应秋季“收敛”的节律。
处暑防秋燥的具体 ***
补水:少量多次,多喝润燥饮品
秋燥易导致身体津液流失,需主动、少量、频饮白开水、淡茶水(如菊花茶、荷叶茶),或添加蜂蜜的水(蜂蜜有滋阴润燥功效)。建议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易加重肾脏负担)。
饮食:多吃滋阴润燥食物
除了上述提到的滋阴润肺食物(如银耳、百合、梨),还可适当食用川贝炖梨(川贝3克、梨1个,炖煮15分钟,润肺止咳)、莲藕排骨汤(莲藕500克、排骨300克,煮汤,清热生津)、荸荠汁(荸荠200克榨汁,清热润燥)等药膳或饮品,增强润燥效果。
生活习惯:通风保湿,避免伤津
保持室内通风,每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开窗30分钟(促进空气流通,减少霉菌滋生);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缓解空气干燥),或在室内摆放绿植(如绿萝、吊兰、富贵竹,能增加空气湿度)。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熬夜易耗伤津液),减少秋燥对身体的影响。
穴位 *** :增强润燥功效
通过 *** 特定穴位,可缓解秋燥引起的不适:
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用双手食指指腹按揉13分钟,每日2次,能缓解鼻燥、流涕、打喷嚏等症状(预防感冒);
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用拇指指腹按揉13分钟,每日2次,可滋阴降火、润肺养肾(缓解口鼻干燥、咽痒干咳);
天枢穴(平脐,前正中线旁开2寸):用双手拇指按揉13分钟,每日2次,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秋燥引起的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