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有什么风俗 处暑养生饮食有哪些

admin

1. 吃鸭子:民间素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鸭肉味甘、咸、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做法多样,如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等。北京保留着“处暑百合鸭”的习俗,南京则有“处暑送鸭,无病各家”的老传统,将炖好的鸭子先送邻居,再全家享用。

2. 放河灯:又称“荷花灯”,一般在底座放置灯盏或蜡烛,中元夜(处暑前后)放入江河湖海任其漂泛。最初用于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孤魂野鬼,后来演变为对逝去亲人的悼念与对生活的祝福,成为处暑重要的民俗活动。

3. 开渔节:每年处暑期间,浙江沿海地区(如象山、舟山)会举办盛大的开渔节。此时海域水温仍高,鱼群停留渔场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开渔节通过欢送渔民出海的仪式,祈愿满载而归,成为融合文化与经济的特色活动。

处暑有什么风俗 处暑养生饮食有哪些

4. 祭祖迎秋:处暑前后是庆赞中元节(俗称“七月半”)的时段,民间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如竖灯篙、放河灯、搭建普度坛等。此时秋意渐浓,也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

5. 煎药茶:在广东、广西等地,处暑有煎药茶的习俗。人们会去药店配制药方(如金银花、菊花、甘草等),在家煎茶备饮,寓意“入秋要吃点‘苦’”,以清热、去火、消食,应对秋燥。

6. 拜土地爷:处暑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会举行仪式拜谢土地爷。常见方式有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后用五色纸缠绕农作物穗子,传说可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

7. 吃山楂:老话说“处暑要吃酸”,山楂此时正当季,富含维生素C与有机酸,具有开胃消食、生津润燥的功效。可制成冰糖葫芦、山楂糕、山楂酱等,是处暑时节的传统零食。

8. 吃菱角:处暑前后是菱角的成熟期,剥开硬壳后的果肉洁白脆嫩,清甜微涩。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多种维生素,既能清热生津,又能健脾益胃,是处暑时节的时令鲜食。

处暑养生饮食推荐

1. 滋阴润燥类:处暑后气候逐渐干燥,需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清热润肺、止咳化痰,可榨汁或炖煮)、银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与莲子、红枣同炖成羹)、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与西芹同炒或煮粥)、蜂蜜(润肠通便、润肺止咳,用温水冲服)。

2. 健脾祛湿类:处暑仍有湿热,需健脾祛湿以调理肠胃,如莲子(健脾止泻、养心安神,与百合、银耳同炖)、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与鸭肉同炖或煮粥)、薏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与冬瓜同煮)、扁豆(健脾化湿、消暑解毒,与猪肉同炒)。

3. 清热安神类:处暑后早晚温差大,易出现烦躁、失眠等症状,需清热安神,如绿豆(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煮汤或煮粥)、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与莲子同煮)、莲子(健脾止泻、养心安神,与银耳同炖)、小麦(养心安神、除烦止渴,煮粥或做馒头)。

4. 补充体力类:处暑后人体消耗仍大,需补充体力,如粗粮(燕麦、糙米、藜麦、红豆,富含膳食纤维,增强免疫力)、肉类(鸭肉、鸡肉、猪肉,鸭肉滋阴养胃,鸡肉益气养血,猪肉补充蛋白质)、蛋类(鸡蛋、鸭蛋,富含优质蛋白,易于消化)。

5. 时令果蔬类:处暑时节的果蔬富含维生素与水分,如菱角(清热生津、健脾益胃,剥壳食用)、山楂(开胃消食、生津润燥,制成果脯或饮品)、葡萄(滋阴润燥、补气血,洗净直接吃或榨汁)、柚子(润肺清肠、理气化痰,去皮食用)。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