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送“大暑船”:流行于浙江台州、江苏江浙沿海等地区,是当地传承数百年的传统习俗。人们 *** 缩小版三桅帆船,内置祭品,沿街 *** (伴有鼓号、鞭炮),最终将船拉至海上焚烧,寓意“送暑保平安”,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安康。
2. 晒伏:民间利用大暑前后烈日暴晒衣物、书籍、被褥等物品,去除梅雨季节积累的潮气,防止发霉蛀虫。这一习俗兼顾实用性与对自然的顺应,是传统“防潮智慧”的体现。
3. 斗蟋蟀:古代大暑时节,乡村田野蟋蟀活跃,成为民众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人们捕捉蟋蟀相斗为乐,清代《燕京岁时记》曾记载“京师七月半,巷陌皆闻蛩声”,反映了当时的民俗风情。
4. 赏荷消夏:江南一带(如杭州西湖“曲院风荷”)盛行泛舟赏荷,大暑时荷花盛开,人们通过观赏荷花、漫步湖畔消解暑气,兼具审美与休闲功能,成为文人雅士的传统消遣。
5. 烧伏香:有两种含义:一是民间在伏天用药香熏烤特定穴位,类似中医“灸疗”,用于治疗顽固疾病;二是百姓向神灵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体现了对丰收的期盼。
二、大暑养生的饮食建议
1. 饮食清淡,益气生津:大暑时节酷暑多雨,暑湿之气易伤津耗气,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为主,优先选择莲藕、苦瓜、南瓜、绿豆、黄瓜、番茄、赤小豆、薏米等食材,避免辛辣、油腻食物。适当食用姜、醋(如姜汁调蛋),既能提升食欲,又能祛湿健脾。
2. 多喝粥汤,补液消暑:粥与汤是大暑养生的“黄金选择”。绿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等粥品,能清热解暑、健脾养胃;绿豆汤、冬瓜汤、银耳百合汤等汤类,可补充水分、滋阴润肺,适合夏季易出汗、口渴的人群。
3. 益气养阴,增强体质:大暑出汗多,易导致气阴两虚(表现为乏力、口干、头晕),需适当食用益气养阴的食物,如山药、大枣、蜂蜜、莲藕、木耳、百合粥、菊花粥等。这些食物清淡不滋腻,能增强体质,抵御暑湿侵袭。
4. 吃瓜与吃苦,平衡暑热:
吃瓜:冬瓜、丝瓜、南瓜、黄瓜、苦瓜等瓜茄类蔬菜,含水量高(约90%以上),富含矿物质(如钾)和维生素(如维生素C),能清热祛暑、生津止渴。建议每日摄入100150g,西瓜(300500g)也是夏季补水佳品,但尽量避免冰镇(以免 *** 肠胃)。
吃苦:莴苣、生菜、芹菜、苦瓜等苦味食物,含生物碱(如苦瓜苷),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的作用,能改善夏季胃口不佳问题。但需适量(每日50100g),过量易伤胃。
5. 避免寒凉与油腻:生冷食物(如冰水、冰西瓜、生鱼片)易损伤脾胃,导致腹痛、腹泻;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消化功能。建议饮用常温水(1040℃),采用凉拌、蒸煮、烩等健康烹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