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间与太阳位置: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2个节气,夏季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7月22日至24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
2. 气候特征:大暑处于“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气温更高的时段。全国平均气温可达22℃,平均更高气温34℃,极端高温频繁出现。其最突出的气候特点是湿热交蒸:南方地区高温与高湿度叠加,体感温度常接近40℃(“隐性高温”);北方地区则以干热为主,但部分地区也会出现闷热天气。大暑时节暴雨、台风、雷暴等极端天气多发,华南、西南等地易引发洪涝、山体滑坡等衍生灾害,而北方部分地区则可能出现伏旱。
3. 物候特征:大暑有三候:“一候腐草为萤”(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认为萤火虫由腐草变成);“二候土润溽暑”(土壤高温潮湿,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生长);“三候大雨时行”(频繁出现大雨,缓解暑湿,推动天气向秋季过渡)。
4. 农事与养生:大暑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双季稻地区需“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及时收割早稻、栽插晚稻),确保粮食丰收。田间需加强水分管理,干旱时及时浇灌,洪涝时做好排涝和病虫害防治。养生方面,重点是“防暑祛湿”:饮用伏茶(金银花、甘草等中草药煮制,清凉祛暑)、晒伏姜(生姜切片与红糖搅拌晾晒,治疗胃寒)、吃仙草(药食两用植物, *** 消暑甜品)等。
二、大暑节气的风俗
1. 饮伏茶:伏茶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具有清凉祛暑、调理脾胃的功效,是大暑时节民间常见的消暑饮品,尤其在南方地区流行。
2. 晒伏姜:将生姜切片或榨汁后与红糖混合,装入容器蒙上纱布,在太阳下晾晒。伏姜性温,能驱散体内湿气,治疗胃寒、伤风咳嗽等,是传统食疗方。
3. 烧伏香:民间认为大暑时节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会烧香祭祀。部分地区还有“送大暑船”的习俗(如浙江台州),将“五圣”送出海,寓意送暑保平安,伴随文艺表演,热闹非凡。
4. 吃仙草:仙草(凉粉草)是药食两用植物,茎叶晒干后可 *** “烧仙草”(广东一带称“凉粉”),口感滑嫩,加入糖水、珍珠、芋圆等配料,是夏季消暑必备甜品。
5. 喝暑羊:在山东、河南等地,大暑时节有“喝暑羊”(喝羊肉汤)的习俗。新收割的麦子制成馍馍,搭配鲜美的羊肉汤,既能补充营养,又能驱散体内积热,适合夏季食用。
6. 吃荔枝:福建莆田等地有大暑吃荔枝的习俗,认为此时荔枝营养价值更高(“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人们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中,大暑时刻取出品尝,清凉解渴。
三、小暑与大暑的区别
1. 时间与节气顺序:小暑是夏季第5个节气,通常在7月7日或8日;大暑是夏季第6个节气,通常在7月23日或24日,小暑在前,大暑在后。
2. 气温与体感:小暑的特点是“小热”,气温开始升高,但尚未达到峰值,属于阶段性高温;大暑的特点是“大热”,正值三伏天中的中伏,气温更高,且因湿度大(南方),形成“ *** 天”,体感温度更高(如广东等地体感温度可达40℃),闷热感更明显。
3. 天气特征:小暑时节,南方进入雷暴最多季节(伴随大风、暴雨),北方进入伏旱期(高温少雨);大暑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高温持续,南方雨水丰沛(华南西部雷暴最常见),北方则因“七下八上”(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进入雨季,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多发。
4. 农事阶段:小暑是农作物“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如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大暑是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如双季稻的“双抢”:早稻收割、晚稻栽插),需抢抓农时,确保粮食丰收。
5. 习俗重点:小暑习俗侧重“清凉防暑”(如喝凉茶、吃西瓜、草莓),应对初期的炎热;大暑习俗侧重“消暑养生”(如饮伏茶、晒伏姜、吃仙草)和“祈福平安”(如烧伏香、送大暑船),应对最热的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