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暑期间气候炎热,高温与强降雨并存
2025年大暑节气(7月22日左右)期间,全国整体呈现“高温持续、强降雨分散”的气候特征。全国平均更高气温可达34℃,显著高于小暑和立秋,符合“大暑是一年中最热时节”的气候规律。南方地区(如上海、南京、武汉、广州)仍处于高温日数最多的时段,闷热感极强,民间素有“大暑雨如金”的说法——此时降水虽能缓解部分高温,但蒸发量大,空气湿度仍居高不下,体感温度常超过40℃。华北、东北等地则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呈现“雨热同期”特点,降雨量较常年偏多,但仍有34轮强降雨过程,同时华北平原受大陆暖高压控制,干热型高温频发(午后气温常突破36℃),紫外线指数处于危险级别。西北地区则以干热暴晒为主,新疆吐鲁番盆地等局地气温可突破40℃。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大暑期间的极端高温与厄尔尼诺事件衰减年叠加,且大暑当日为农历双日,历史上相似年份(如2013、2005年)均出现显著高温,专家预测今年高温持续时间较长,需重点防范。
小暑与大暑相比,大暑更热
从节气特点看,小暑是夏季第五个节气(7月7日左右),标志着炎热开始,但尚未进入三伏天(大暑通常处于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气温属于阶段性高温;大暑是夏季第六个节气(7月23日左右),正值三伏天核心期,太阳直射更久、地表热量累积更多,高温强度和持续时间均超过小暑。从气候数据看,全国平均气温大暑普遍高于小暑(如大暑平均更高气温34℃,小暑约2628℃),尤其在内陆和干旱地区(如新疆吐鲁番盆地),大暑期间常出现40℃以上极端高温,而小暑多为短时高温(多伴随雷暴、台风等天气)。从民间认知看,“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等谚语均印证大暑的极端炎热,现代气象数据也支持这一结论。从体感差异看,小暑高温爆发力强但持续时间短,湿度相对较低;大暑则是“ *** 天”频发,高温叠加高湿度,闷热感更明显,即使气温略低于小暑,体感温度也可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