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民谚是对小暑、大暑节气气候特征的生动概括,核心指向高温与高湿并存的闷热环境。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气温层面:小暑、大暑是夏季气温更高的时段,处于“三伏天”(尤其是中伏)前后,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急剧上升,全国大部分地区日更高气温可达35℃以上,甚至突破40℃,给人“酷热难耐”的直观感受。
湿度层面:此时正值雨季(如江淮流域梅雨后期、华北东北进入多雨季节),空气中水汽含量高,汗液难以快速蒸发,体感温度远高于实际气温,仿佛置身于“蒸笼”之中。
农事影响:这种气候对农业生产既有利也有弊——充足的热量和水分有利于水稻、棉花等喜热作物的生长,但持续的高温高湿也易引发病虫害(如稻瘟病、棉花枯萎病),需加强田间管理(如排水防涝、病虫害防治)。
大暑的谚语与童谣
经典谚语:
气象与农事类:“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若大暑期间不够炎热,秋季可能会出现持续高温);“大暑不暑,五谷不起”(没有大暑的强光酷热,庄稼难以成熟);“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小暑若无烈日,大暑则会异常炎热,连石头都能晒热);“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大暑期间多阴雨,有利于秋粮作物的水分补给)。
生活经验类:“人在屋里热得躁,稻在田里哈哈笑”(高温对人类是煎熬,但对水稻等作物却是生长的有利条件);“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若大暑期间出现凉风,预示秋季可能会异常炎热)。
童谣示例:
通俗易懂型:“大暑到,气温高,烈日炎炎似火烧,家家户户开空调。树上知了声声叫,小狗热得伸舌跑,小鸡树下享阴凉。池塘荷花亭亭立,绿伞底下鱼儿嬉。吃口西瓜甜又爽,再来一碗绿豆汤。防暑降温要记牢,快快乐乐过暑假”(用生活场景描述大暑的炎热与消暑方式,贴近儿童生活)。
节气特征型:“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人和小孩,不停摇小扇”(突出大暑“三伏天”的酷热,用“摇小扇”的动作体现人们的防暑行为);“小暑扇子摇啊摇,大暑荷塘蛙鼓敲”(通过“扇子”“荷塘蛙鼓”等意象,展现大暑的季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