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7月6日至8日交节(如2025年小暑为7月7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即炎热之意,小暑意味着天气开始炎热,但尚未达到全年最热的程度,是盛夏的初始阶段。
小暑时节的气候特征
1. 气温显著攀升,进入伏天:小暑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节气之一,标志着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此时太阳辐射强烈,气温持续升高,“热在三伏”的说法由此而来——三伏天通常始于小暑前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是一年中气温更高、湿度更大的时段,给人“上蒸下煮”的闷热感。
2.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小暑时节,我国降水呈现“东多西少、南涝北旱”的格局。淮河、秦岭以北的华北、东北地区受东南季风影响,进入多雨季节,雨水集中且强度较大;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为高温少雨的伏旱天气,需警惕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华南、西南、青藏高原处于西南季风雨季,暴雨频繁,部分地势起伏大的区域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3. 雷暴与台风活动频繁:小暑前后,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雷雨常伴随大风、暴雨甚至冰雹,需注意防范强对流天气对农业、交通及人身安全的影响。台风活动逐渐增多,登陆我国的台风开始影响沿海地区,带来狂风暴雨,需加强防范台风灾害。
4. 物候变化反映暑热进程: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此时凉风几乎消失,吹来的风都裹挟着热浪;“二候蟋蟀居宇”,蟋蟀因田野炎热,转移到庭院墙角下避暑;“三候鹰始鸷”,老鹰因地面气温过高,转向清凉的高空活动。这些物候现象生动体现了小暑时节暑热渐盛的特点。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