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节庆既有汉族传统民俗,也有少数民族盛典,融合了农耕信仰、自然崇拜与现代文旅元素。汉族春节有“走人户”(亲友互访带猪蹄、好酒,主家设宴款待)、“春倌说春”(立春前后艺人背牛鞭走村串户,唱吉祥歌谣送《春牛图》)、都江堰放水节(清明再现古法治水场景,祭祀李冰父子)等习俗;少数民族节日更具特色,凉山彝族火把节(夜间火把连山,融合斗羊、摔跤、选美)、羌年(农历十月初一,释比吟唱史诗,跳沙朗舞、饮咂酒)、苗族踩山节(正月立花竿为媒,对歌互换腰带定情)等,展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基因。
二、饮食文化:麻辣鲜香的江湖风味
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麻辣鲜香”为核心,讲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经典菜品有火锅(牛油沸腾,毛肚、黄喉等食材涮煮,蘸料用蒜泥香油)、钟水饺(甜辣红油,皮薄馅嫩)、三大炮(糯米团摔出声响,裹红糖芝麻)、夫妻肺片(椒麻层次,卤味醇厚)等。茶文化方面,盖碗茶(茶盖为天、茶船为地、茶碗喻人)是老成都慢生活的象征,老茶馆里“摆龙门阵”(聊天)是传统;川酒“六朵金花”(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等)则以窖香、绵甜等特点闻名,承载着唐宋以来的酒肆文化。
三、传统艺术与手工艺:千年匠心的活态传承
四川传统艺术与手工艺是巴蜀文化的瑰宝。川剧有高腔、胡琴、弹戏等五种声腔,以变脸(快速变换面部妆容)、吐火(喷火绝技)等绝活著称,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双面异色绣(一根丝线劈32股,绣出熊猫绒毛质感)闻名,曾为英国女王定制礼服;绵竹年画(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用朱砂、孔雀石等天然颜料,印制门神、仕女等图案,色彩鲜艳持久;彝族漆器以黑、红、黄三色为主,纹饰含日月星辰与族史密码,是彝族文化的载体;羌族云云鞋(鞋尖翘如船头,刺绣云纹)寓意踏云归乡,承载着羌笛声声中的文化乡愁。
四、民族风俗:多元共生的精神图谱
四川是多民族聚居地,彝族、藏族、羌族等民族有独特的风俗。彝族“吉缩”(回避)习俗要求媳妇与公公、叔伯保持距离,路上相遇需侧身蒙头,失礼后需敬酒“缩尔”仪式化解;藏族“献哈达”(白色象征纯洁、黄色代表尊贵,敬献活佛需弯腰90度)是重要礼仪;羌族“坐花夜”(新娘出嫁前夜与闺蜜哭唱《花儿纳吉》,银饰嫁衣重达20斤)承载着母系祝福;摩梭人“走婚”(男子夜访晨归,子女由母系抚养)是母系社会的遗留;“蒙格”(彝族家支全民大会,德谷主持讨论重大事件)是彝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成员须无条件执行决议。
五、生活礼俗:烟火气中的文化传承
四川生活礼俗充满烟火气,保留了许多传统细节。婚姻旧俗遵循“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等),现简化为提亲、送聘礼、迎亲,但仍保留“哭嫁”“闹洞房”等环节;“打坝坝宴”(遇喜事或丧事,摆流水席,亲友带礼物赴宴)是四川特色,体现了邻里互助;“送节礼”(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回家拜望父母,带礼物)现仍流行,礼物随时代变化(如从传统糕点到现代保健品);“忌反手接递东西”(视为不吉利)、“孕妇忌入产妇家”(避免冲撞)等禁忌,反映了传统的生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