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中国多个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祓禊求子活动,历经千年演变,如今在汉族及壮、侗、瑶、畲、黎等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鲜活的生命力,是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文化纽带。
汉族三月三的传统风俗
祓禊祈福:上巳节的核心习俗之一,源于先秦“除恶之祭”。古人在农历三月初三前往水边,用兰草、香薰草药沐浴(称为“兰汤沐浴”),或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祛除疾病、灾祸,迎接新的生机。这一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踏青游春,成为春季的社交活动。
曲水流觞:魏晋时期兴起的文人雅集活动。人们将酒杯置于蜿蜒的溪流中,任其漂流,酒杯停在谁面前,谁便需饮酒赋诗。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的记载,使这一活动成为文化经典,象征着文人的风雅与才情。
踏青游春:唐代以后,上巳节的娱乐性增强,踏青成为主流习俗。人们走出家门,到郊外赏花、放风筝、蹴鞠,享受春光。杜甫《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生动描绘了当时踏青的热闹场景。
吃五彩蛋:将鸡蛋、鸭蛋煮熟后染成红、黄、绿等颜色,放入水中顺流而下,下游的人拾取食用。古人认为“蛋”象征生命,“五彩”寓意多彩生活,“曲水浮素卵”寄托了对婚姻美满、早生贵子的期盼。
祭祀轩辕黄帝:中原地区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人们会举行隆重的祭典,如河南新郑的黄帝拜祖祭典,通过盛世礼炮、敬献花篮、恭读拜文等环节,缅怀始祖功德,凝聚民族精神。
少数民族三月三的特色风俗
壮族:歌圩与绣球传情:壮族的“三月三”又称“歌圩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人们搭歌棚、办歌会,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如《刘三姐》中的山歌)寻找意中人,互赠绣球(用丝织品制成,内装豆粟或棉籽,象征纯洁爱情)。还有打扁担(用扁担敲击节奏,祈求丰收)、碰彩蛋(彩蛋相碰寓意情感交融)、吃五色糯米饭(用枫叶、黄栀子等植物汁染成,象征吉祥如意)等活动。
侗族:花炮节的热闹:侗族“三月三”又称“花炮节”,核心活动是“抢花炮”。花炮是一个裹有红布的铁环,参赛队伍通过突破、阻挡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得分。此外还有唱侗戏、舞狮、斗牛、对歌等活动,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定情,节日氛围热烈欢快。
畲族:乌饭节与文化传承:畲族“三月三”又称“乌饭节”,以吃乌米饭为核心。乌米饭是用乌稔树叶汁浸泡糯米蒸制而成,色泽乌黑发亮,寓意“驱邪避灾、健康长寿”。此外还有对歌(山哈歌会)、赶舞场(跳畲族传统舞蹈)、民间体育竞技(如射、打陀螺)等活动,传承畲族文化。
瑶族:干巴节与丰收祈愿:瑶族“三月三”又称“干巴节”,原是集体渔猎的节日。人们捕获野物后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来演变为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活动。节日里有对歌、舂粑粑(用糯米制成,象征团圆)、跳铜鼓舞(用铜鼓伴奏,动作粗犷)等环节,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
黎族:孚念孚与爱情祝福:黎族“三月三”又称“孚念孚”,意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人们上山、祭祀祖先,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吟唱、跳竹竿舞(用竹竿开合跳跃,象征团结)等活动交流情感,是黎族青年追求爱情的重要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