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祓禊”(fú xì)习俗——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人们到水边举行祭礼,用香薰草药沐浴,以驱除冬日积垢、预防疾病,祈求新岁健康顺遂。魏晋以后,上巳节逐渐从祭祀性节日转变为娱乐性节日,新增了曲水流觞、踏青游春等活动,成为文人雅士吟诗作赋、民众结伴郊游的盛会。唐代诗人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便生动描绘了当时长安曲江边游人如织的场景。宋代以后,上巳节与寒食节、清明节功能融合,逐渐淡出汉族主流社会,但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得以保留并延续至今,成为壮、侗、瑶、畲等多个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
二、三月三的主要风俗
1. 祓禊修洁:古代上巳节的核心习俗,源于“祛邪祈福”的原始信仰。人们在水边用兰草、香薰等草药沐浴,或用佩兰水点洒身上,认为这样可以洗去宿垢、带走灾晦,祈求神灵护佑身体健康。这一习俗后来演变为文人雅士的“曲水流觞”,即将酒杯置于上游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便饮酒赋诗,成为魏晋名士的风雅活动。
2. 祭祀祖先:三月三被视为“祖先诞辰”或“缅怀先人”的重要日子。汉族部分地区有祭祀轩辕黄帝的传统(如河南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仪式包括净手上香、恭读拜文、乐舞敬拜等,表达对华夏始祖的敬仰;少数民族如壮族、侗族、畲族等,则通过祭祖活动传承家族文化,祈求先祖保佑子孙兴旺、风调雨顺。
3. 踏青游春:正值春暖花开之际,人们走出家门,到郊外赏花、放风筝、游水嬉戏。唐代时,长安曲江成为踏青胜地,皇室赐宴群臣,百姓携酒聚饮,成为全民参与的娱乐活动。这一习俗融合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至今仍是三月三的重要活动。
4. 对歌传情:是少数民族三月三的标志性习俗。壮族的“歌圩节”(又称“歌仙节”)、侗族的“三月三”、苗族的“情歌节”等,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寻找意中人。壮族的绣球传情(将装有豆粟或棉籽的绣球抛给心仪对象)、侗族的“葱蒜定情”(用葱蒜象征纯洁与长久),都是对歌活动的延伸,体现了少数民族独特的爱情表达方式。
5. 特色饮食:三月三的饮食蕴含丰富的文化寓意。壮族的“五色糯米饭”(用红兰草、黄饭花等植物汁液浸泡糯米,蒸成红、黄、黑、紫、白五色)象征幸福吉祥;畲族的“乌米饭”(用乌稔树叶汁液泡糯米蒸制)寓意“蚂蚁不咬”,保护劳动成果;汉族的“荠菜煮鸡蛋”(用荠菜与鸡蛋同煮)则寓意“聚财”“健康”,民间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
三、三月三的风俗禁忌
1. 忌半夜洗晾衣服:民间认为,半夜是鬼魂出没的时间,湿衣服上的水汽会“吸引”鬼魂,晾晒后相当于“设陷阱”,容易导致不吉利的事情发生。
2. 忌晚上晒衣服:传说鬼魂会借走漂亮的衣服,或在衣服上留下“不好的气息”,影响穿着者的运气。
3. 忌乱踩祭品:祭祀祖先或神灵的祭品(如食物、纸钱等),代表对先人的敬意,乱踩乱跳会被认为是对祖先的不尊重,可能阻碍其“行动”,带来不利影响。
4. 忌随意乱拍他人肩头:民间认为每个人头顶与两肩有三把“正气之火”,能阻挡鬼魂靠近。乱拍他人肩头会“拍熄”这把火,使对方容易招惹鬼魂,带来麻烦。
5. 忌女性参与某些仪式:传统观念中,女性在生理期间“气场较弱”,容易受到邪祟影响,因此不宜参与祭祀、动工等重要活动,以免触犯神灵,影响事情顺利进行。
6. 忌动土:三月三被认为是“土地神的生日”,动土(如挖土、建房)会冒犯土地神,影响家庭运势和土地的收成。
7. 忌嫁娶:部分地区认为,三月三是祭祀祖先的日子,结婚会打扰先祖的安宁,影响婚姻的和谐与长久,因此不宜在这天举办婚礼。
8. 忌剃头:传统说法中,剃头会“切断运势”,三月三当天剃头可能会带来不好的运气,因此人们通常会避开这天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