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扫地有什么说法 除夕的由来和风俗

admin

除夕是中国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夜晚,又称“岁除”“大年夜”,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岁末驱邪祭祖仪式,先秦时皇宫会举行“大傩”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西晋《风土记》首次出现“除夕”名称,汉代《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的“大傩”仪式已包含逐疫纳吉的核心要素。后来,这一节日逐渐融入家庭团聚、辞旧迎新等世俗内涵,至唐宋时期形成现代除夕习俗的基本框架。

除夕的核心风俗

1. 年夜饭:是除夕夜的重头戏,全家围坐共享团圆饭,菜品蕴含吉祥寓意——北方必吃饺子(形似“元宝”,象征招财进宝),南方多做年糕(谐音“年高”,寓意年年高升);鱼是必备菜(“鱼”与“余”同音,象征“年年有余”),且不能吃完,以留余庆。

除夕扫地有什么说法 除夕的由来和风俗

2. 贴春联与年画:春联起源于古代桃符(悬挂桃木板以驱邪),宋代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诗句,明代改用红纸书写,内容多为吉祥话(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年画则从“门神”演变而来,题材包括财神、《福禄寿三星图》《五谷丰登》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守岁:古称“熬年”,源于“年”兽传说(“年”怕红、火、响,人们彻夜守岁吓退怪兽)。西晋《风土记》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也有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珍惜光阴),年轻人守岁则为“延长父母寿命”。

4. 祭祖:是除夕的重要仪式,家家户户在家中摆设丰盛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叩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与感恩,传承孝道文化。

5. 压岁钱:长辈给晚辈的红包,源于汉代“压胜钱”(用于辟邪)。传说“岁”与“祟”谐音,压岁钱可压住邪祟,保佑晚辈平平安安度过新岁。早期为铜钱,近代改为,如今仍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象征。

6. 扫尘(扫房子):通常在除夕前(腊月二十三至除夕)进行,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民间认为“尘”与“陈”谐音,扫尘有“除陈布新”之意,旨在扫除一年的晦气、穷运,迎接新年的福气。扫尘时需全家参与,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彻底清洁,连犄角旮旯都不放过。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