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广泛流传的说法。东汉末年,张仲景辞官回乡时正值冬至,看到百姓因战乱流离、饥寒交迫,耳朵都被冻烂了。他于心不忍,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及驱寒药材(如当归、肉桂等)熬成“祛寒汤”,将馅料切碎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有的记载称为“焦耳”),煮熟后分给百姓食用。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冻伤的耳朵逐渐痊愈。此后,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的恩德,每到冬至便模仿“娇耳”的样子包饺子,逐渐形成习俗。
2. 女娲造人的传说
在怀川地区,流传着女娲造人的故事。上古时期,天寒地冻,女娲用泥土捏制泥人时,泥人的耳朵经常被冻掉。她只好用线把耳朵拴住,防止脱落。后来,人们在冬至这天怕耳朵冻掉,便学着女娲的样子,用面捏成耳朵形状的饺子,里面包上馅(象征“线”),以此纪念女娲的慈悲。
二、冬至吃饺子的寓意
1. 驱寒保暖,祈愿健康
冬至是“数九寒天”的开始,天气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饺子最初是作为“祛寒娇耳汤”的载体出现的,其“消寒”的寓意深入人心。民间至今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表达了人们对抵御寒冷、保护身体健康的期盼。
2. 团圆美满,阖家幸福
包饺子是一项需要全家参与的活动:长辈调馅、中年人擀皮、年轻人包饺子,小孩则在一旁玩耍。窗外寒风呼啸,屋里暖意融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和美。这种仪式感让饺子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家庭情感的纽带,正如俗语所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吃了饺子庆团圆”。
3. 吉祥富贵,祈福好运
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招财进宝”“富贵吉祥”。部分地区还有在饺子馅中包入、糖果、花生、枣子等习俗:吃到的人象征来年财运亨通,吃到糖果的人寓意生活甜蜜,吃到花生的人希望健康长寿,吃到枣子或栗子的人期盼早生贵子。这些细节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