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交节。其名称的由来蕴含着深厚的天文与物候逻辑:一是昼夜平分,秋分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时长相等(各约12小时),这是“分”字最直观的含义;二是平分秋色,按我国传统四季划分,秋分日恰处于秋季90天的中间位置,将秋季均分为孟秋、仲秋、季秋三段,故有“平分秋色”之喻。《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的记载,精准概括了这一节气的核心特征。
二、秋分的核心风俗
1. 秋祭月:从“祭月节”到中秋的演变
秋分曾是古代传统的“祭月节”,源于周朝“春祭日、秋祭月”的礼仪制度,祭祀场所为皇家月坛(如北京月坛)。古人认为月神主阴,秋分昼夜均平,是阴阳平衡的象征,故在此日祭月以祈求月神保佑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后来因秋分日不一定有圆月(农历八月十五左右才有满月),祭月习俗逐渐调整至中秋节,成为“团圆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吃秋菜:岭南的“秋碧蒿”之约
在岭南地区(如广东、广西部分地区),秋分有“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其特点是嫩绿细长、约巴掌长短。逢秋分日,村民会结伴去田野采摘秋菜,回家后与鱼片“滚汤”,制成“秋汤”。民间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这一习俗寄托了人们对家宅安宁、身壮力健的美好祈愿。
3. 送秋牛:说唱里的农耕祝福
秋分时节,民间有“送秋牛图”的习俗。秋牛图是用红纸或黄纸印制而成,上面印有全年农历节气及农夫耕田的图案,象征着农耕的时序与丰收的希望。送图者多为民间“秋官”(善言唱者),他们会挨家挨户上门,即景生情地说些吉祥话(如“秋分种麦正当时”“庄稼长得旺,今年粮满仓”),每到一家都能得到主人的赏钱。这一习俗既传递了秋耕的注意事项,也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4. 粘雀子嘴:保护庄稼的童趣智慧
秋分日,农民会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煮一锅不包心的汤圆(或用糯米团),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这一习俗的寓意是:汤圆的黏性能“粘住”麻雀的嘴,防止它们来破坏庄稼(如啄食稻谷、蔬菜)。虽为童趣之举,但也反映了农民对丰收的珍惜与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5. 竖蛋:秋分的“平衡游戏”
“秋分到,蛋儿俏”是民间流传的俗语,指秋分日是竖蛋的更佳时机。人们会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尝试将其竖立在桌面上。据说,秋分日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鸡蛋较易竖立;鸡蛋表面的高低不平(“小山”结构)也能通过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原理实现平衡。这一游戏不仅考验耐心与技巧,更承载了人们对生命平衡、自然和谐的向往。
6. 放风筝:秋日的“空中狂欢”
秋分期间,秋高气爽、风力适中,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孩子们会 *** 或购买各种造型的风筝(如王字风筝、鲢鱼风筝、月儿光风筝),大人们也会参与其中,甚至举办放风筝比赛,看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稳。放风筝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还能锻炼身体、舒缓心情,同时寓意着“放飞烦恼、迎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