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别称最多的节日之一,主要源于其起源(星宿崇拜、七姐诞)、核心习俗(乞巧、拜织女)及文化演变(爱情传说)。常见别称包括:乞巧节(因“乞巧”为核心习俗,女子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女儿节(以少女为主要参与者,强调女性专属的祈福活动)、七姐节(祭祀“七姐”即织女的节日,源于传统“七姐诞”)、七巧节(突出“乞巧”的“巧”字,强调手工技艺的追求)、七娘会(部分地区对女子集体乞巧活动的称呼)、七夕祭(源于古代祭祀星神的传统)、牛公牛婆日(越南等地区对华人的称呼,纪念牛郎织女)、巧夕(“巧”与“夕”的结合,强调夜晚乞巧的习俗)。
七夕节的传统风俗
七夕节的风俗融合了信仰、技艺、娱乐与情感表达,核心围绕“乞巧”“祈福”“爱情”三大主题,主要包括:
1. 乞巧活动:是七夕更具代表性的习俗,形式多样。穿针乞巧是最古老的形式,女子用五色细线穿七孔针(或五孔、九孔针),穿得快者为“得巧”,慢者为“输巧”(需送礼物给得巧者);喜蛛应巧是将蜘蛛放入盒中,次日以蛛网的细密程度判断是否得巧(网密则巧);投针验巧是将针投入水中,观察针影的形状(如云、花等)判断巧拙;晒书晒衣则是汉代以来的传统,女子晒书籍衣物以防虫蛀,同时展示家庭文化底蕴。
2. 拜织女与祈福:女子们在七夕夜晚摆设时令瓜果(如葡萄、西瓜)、鲜花、胭脂粉等贡品,对着星空拜祭织女,祈求聪慧心灵、灵巧双手,以及美满姻缘。部分地区还有拜魁星的习俗,读书人祈求科举高中(魁星主掌文运)。
3. 爱情相关习俗:随着“牛郎织女”传说融入,七夕逐渐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坐看牵牛织女星是传统活动,女子们在庭院或阳台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河鼓二)与织女星(织女一),想象他们的相会;当代则演变为情侣互送礼物、共进晚餐、表达爱意,甚至选择在七夕领证结婚。
4. 其他特色习俗:为牛庆生(儿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纪念老牛牺牲自己帮助牛郎织女的传说);储七夕水(传说七夕水干净且有神力,用于酿酒、治病或祈福);结香桥会(部分地区用裹头香搭成“香桥”,象征鹊桥,祭祀后焚化,寓意牛郎织女相会);吃巧果(乞巧果子,用油、面、糖蜜制成,造型多样,如方胜、捺香等,是七夕的特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