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别称 七夕节又称为什么节

admin

七夕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其名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主要别称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核心起源与信仰类

七姐诞/七娘会:七夕节最初源于古代星宿崇拜,是对“七姐”(织女星的人格化)的诞辰祭祀。旧时民间称其为“七姐诞”,部分地区又称“七娘会”,是女子们祈福、乞巧的重要节日。

七夕节的别称 七夕节又称为什么节

七夕祭:因拜祭活动多在七月七日晚上(古称“夕”)举行,故得名“七夕祭”,强调其祭祀性质。

2. 习俗特征类

乞巧节:七夕节的核心习俗是“乞巧”(女子祈求智慧与巧艺),如穿针乞巧、投针验巧、喜蛛应巧等,因此又称“乞巧节”。这一别称贯穿古今,是七夕更具辨识度的传统标签。

巧夕:“巧”呼应乞巧习俗,“夕”指晚上,合指“乞巧的夜晚”,是七夕的雅致别称。

女儿节/女节:七夕节以少女为核心群体,活动围绕女子祈福、赛巧展开,故被称为“女儿节”或“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少有的“女子专属节日”。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七夕恰逢故得名“兰夜”,增添了节日的诗意氛围。

3. 文化象征类

双七/重七:七月七日的日月皆为“七”,故称“双七”或“重七”,体现了古人对数字“七”的特殊崇拜。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一年仅能相会一次,故称这一日为“星期”,寓意难得的相聚。

香日:传说七夕夜织女梳妆打扮,满天飘香,故得此名,带有浪漫的神话色彩。

4. 地域与衍生类

牛公牛婆日:在越南等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七夕被称为“牛公牛婆日”,反映了牛郎织女传说在当地的文化传播。

小儿节:因乞巧、乞文等习俗多由儿童参与,部分地区又称“小儿节”,体现了节日的广泛参与性。

这些别称不仅涵盖了七夕节的历史起源、习俗特征与文化象征,也反映了其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演变与传承。其中,“乞巧节”“女儿节”“七姐诞”是更具代表性的传统别称,而“中国情人节”则是当代对其爱情内涵的延伸解读。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