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 元宵节的故事

admin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别称较多的节日之一,主要源于其起源、时间或习俗特征,常见别称包括:

上元节:源于道教“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上元节是天官赐福之日,也是元宵节的核心别称之一。

元夕/元夜:古代将夜晚称为“夕”或“夜”,正月十五是一年中之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夕”或“元夜”,强调其时间属性。

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 元宵节的故事

灯节:元宵节的核心习俗是张灯结彩、赏灯猜谜,自隋唐以来,灯会成为节日标志性活动,因此得名“灯节”。

小正月:相对于春节(正月初一)而言,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的之一个重要节日,故称“小正月”,体现其在年节中的延续性。

春灯节:因正月十五处于春季,且以灯为主要装饰,部分地区又称“春灯节”,突出季节与习俗特色。

元宵节的故事

元宵节的形成与历史事件、传说典故密切相关,主要有以下几类经典故事:

纪念“平吕之乱”: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独揽朝政,将刘氏天下变为吕氏天下。吕后病逝后,诸吕密谋作乱,齐王刘襄联合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平定叛乱,拥立刘邦次子刘恒(汉文帝)登基。文帝为庆祝天下重归太平,将平定诸吕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每到此夜,京城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逐渐形成元宵节。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的传说:相传汉武帝时期,宫女元宵因思念家人欲投井自尽,被东方朔所救。东方朔设计散布“正月十六长安将遭火灾”的谣言,建议武帝让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并令全城挂灯、放烟火,模拟火灾假象。武帝采纳建议,正月十五夜晚,长安城张灯结彩,元宵姑娘得以出宫与家人团聚。此后,每年正月十五便有了做汤圆、挂灯的习俗。

道教“三元说”起源:道教认为正月十五是“上元天官”的诞辰,天官主赐福,因此民间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天官赐福消灾。这种宗教习俗逐渐融入民间,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文化内涵。

佛教燃灯习俗的传入: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明帝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燃灯敬佛”的传统,便下令皇宫、寺庙及民间挂灯,以示对佛的尊敬。这一习俗与民间原有的灯俗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元宵节灯会的发展。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