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以下为主要经典作品:
1.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内容: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此词以“花千树”“星如雨”描绘元宵夜灯火辉煌的盛景,“宝马雕车”“凤箫声动”则写出节日的热闹非凡。下阕通过“众里寻他”的细节,将寻觅意中人的怅惘与“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交织,成为千古名句。
2.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内容: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赏析:词中通过“去年”与“今年”的对比,以“花市灯如昼”的热闹反衬“不见去年人”的孤独,将物是人非的怅惘写得真挚动人,成为元宵节怀人的经典之作。
3. 《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
内容: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赏析:首联“火树银花合”以比喻手法写出灯火连成一片的壮丽,“星桥铁锁开”暗示平日紧闭的城门在元宵夜开放。颔联“暗尘随马”“明月逐人”生动描绘游人如织的场景,展现元宵夜的繁华与热闹。
4. 《上元竹枝词》(清·符曾)
内容: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赏析:诗中通过“桂花香馅”“江米如珠”的细节,写出元宵的 *** 原料与工艺,“试灯风里卖元宵”则以市井场景展现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充满生活气息。
5. 《元宵》(明·唐寅)
内容: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赏析:首联以“有灯无月”“有月无灯”的对比,强调灯与月的结合才是元宵佳节的完美,颔联“人似玉”“月如银”将人与景融合,展现春天的美好与人物的风姿。
6. 《京都元夕》(金·元好问)
内容: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赏析:诗中以“袨服华妆”“六街灯火”写出元宵夜的热闹,“闹儿童”则突出儿童的欢乐,尾联“长衫我亦何为者”以自嘲的口吻,表达融入节日氛围的轻松愉悦。
7. 《永遇乐·落日熔金》(宋·李清照)
内容: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赏析:上阕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描绘元宵夜的美景,“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则融入春意与愁绪。下阕“谢他酒朋诗侣”写出词人在欢乐中的孤独,对比昔日汴京的繁华,更显今昔沧桑。
8. 《折桂令·元宵》(佚名)
内容: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赏析:曲中以“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开篇,写出元宵夜的美好,“月满冰轮”“灯烧陆海”进一步渲染热闹,“怕的是灯暗光芒”则以转折表达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
元宵节的传说
元宵节的起源与习俗背后,流传着多个经典传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相传汉武帝时,宫女元宵因思念家人欲投井自尽,被东方朔所救。东方朔设计让汉武帝在正月十五夜张灯结彩、燃放烟火,并让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君,同时传谕百姓进城观灯。元宵的父母与妹妹进城后,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宫灯,得以团聚。汉武帝大喜,下令此后每年正月十五做汤圆、挂灯放烟火,此即为元宵节的起源。
2. 纪念“平吕”之乱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独揽朝政,将刘氏天下变为吕氏天下。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欲谋反。齐王刘襄起兵讨伐,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合作,平定“诸吕之乱”。众臣拥立刘邦次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将平定叛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张灯结彩,从此形成“闹元宵”的习俗。
3. 道教“三元说”
道教将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道教认为上元天官(主宰赐福)正月十五日生,因此上元节要燃灯祈福,以示对天官的敬仰,祈求赐福消灾。
4. 神鸟被射与天帝宽恕
远古时期,凶禽猛兽伤害人畜,人们组织打猎。一只迷路的神鸟被猎人射死,天帝震怒,下令正月十五放火烧死人间百姓。天帝的女儿于心不忍,偷偷告知人类。人们便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张灯结彩、燃放烟火,天帝以为人间已被烧毁,便收回成命。此后,每年正月十五人们都挂灯放烟火,纪念这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