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有哪些风俗 关于元宵节的诗句有哪些

admin

1. 吃元宵(汤圆):作为元宵节的核心食俗,北方称“滚元宵”,南方称“包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等为馅,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其寓意“天上月圆,人间团圆”,象征全家和睦、幸福美满,是节日里不可或缺的情感载体。

2. 赏花灯(灯节):元宵节又称“灯节”,源于汉明帝时期“燃灯供佛”的习俗,后逐渐演变为全民性的张灯盛会。家家户户、街头巷尾挂满彩灯,形态各异(如龙灯、宫灯、兔子灯),灯火辉煌,营造出“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热闹景象。

3.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元宵节特有的雅趣活动。将谜语写在纸条上,贴于彩灯之上供人猜射,内容涵盖文字、历史、自然等,既能启迪智慧,又增添节日氛围,成为男女老少共同参与的智力游戏。

正月十五元宵节有哪些风俗 关于元宵节的诗句有哪些

4. 耍龙灯(舞龙):以竹篾、彩布扎成龙形,内置灯烛或灯光,由舞者手持木柄舞动。龙身蜿蜒盘旋,动作刚劲有力,象征“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吉祥寓意,是元宵节更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

5. 舞狮子: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流行,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舞者通过敲击锣鼓,操控狮子做出跳跃、扑腾、眨眼等动作,分为“文狮”(温顺可爱)和“武狮”(威猛刚健),寓意“驱邪避灾、吉祥如意”。

6. 踩高跷:古老的民间技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表演者将长木缚于足部,行走自如,还能完成劈叉、跳凳、舞刀弄枪等高难度动作,配合秧歌、锣鼓等表演,展现热闹喜庆的节日场面。

7. 送孩儿灯(送花灯):古时娘家为新出嫁的女儿送花灯,因“灯”与“丁”谐音,寓意“添丁进口、人丁兴旺”。部分地区还有女子在河边放花灯的习俗,祈求家庭幸福、生活顺遂。

8. 走百病:又称“游百病”,是古代妇女的专属活动。正月十五或十六,妇女们结伴出游,走过桥梁、城墙等,认为这样可以“祛病延年、舒展筋骨”,是古代女性少有的社交机会。

二、关于元宵节的经典诗句

1. 《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以“火树银花”形容灯火辉煌的夜景,“星桥铁锁开”写宵禁解除后的热闹,生动再现了洛阳元宵夜的繁华。

2.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将繁密的灯光比作“落星”,将高楼的彩灯喻为“悬月”,夸张而贴切,展现了唐代元宵灯会的壮丽景象。

3.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通过“去年”与“今年”的对比,将往昔的甜蜜与今日的怅惘交织,既有对爱情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4.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以“花千树”“星如雨”描绘灯火绚烂的场景,“宝马雕车”“凤箫声动”写出节日的喧嚣,末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成为千古名句,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5. 《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用“玉漏莫催”表现人们珍惜元宵夜的心情,“谁家”“何处”反问,强调家家户户、人人参与的节日氛围。

6. 《诗曰》(宋·姜白石):“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前两句写白天赛龙舟的热闹,后两句转至深夜卖汤圆的细节,昼夜交替间展现元宵节的延续性与生活气息。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