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又称七巧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姐诞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星宿崇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以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的记载,反映了古人对牵牛星、织女星的观测与想象。汉代时,星宿崇拜逐渐与民间传说结合,《风俗通》中“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的记载,首次将牛郎织女的故事与七夕关联,标志着节日雏形的形成。至唐代,七夕节达到鼎盛,成为全国性的节日,女性群体成为节日的核心参与者,乞巧、拜织女等活动盛行。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七夕节的传说
七夕节的核心传说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其情节在历代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中不断丰富:
相传织女是天帝的孙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牛郎是人间的贫苦孤儿,与老牛相依为命。老牛临终前告诉牛郎,某天仙女会下凡洗澡,只要藏起其中一位仙女的衣裳,就能与她结为夫妻。牛郎依计而行,藏起了织女的衣裳,织女无法返回天庭,遂与牛郎结为夫妻,育有一双儿女,生活幸福。
天帝得知此事后大怒,派天兵天将将织女捉回天庭。牛郎披上老牛死后留下的牛皮,挑着一双儿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金簪,在天空划出一条滔滔银河,从此牛郎织女被分隔两岸,只能隔河相望,泪眼婆娑。
后来,天帝被他们的真情感动,允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传说这天晚上,喜鹊会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得以相见;凡间的女子则会摆上瓜果,向织女乞求智慧与巧艺,祈求姻缘美满。
七夕节的经典诗句
历代文人墨客以七夕为题材,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展现了古人对爱情、相思的独特感悟:
《迢迢牵牛星》(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以牛郎织女的天象为背景,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千古名句,将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鹊桥仙·纤云弄巧》(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佳作,末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超越了世俗的爱情观,成为传颂千古的爱情箴言。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宫女的孤寂生活,借“坐看牵牛织女星”的细节,暗示其对爱情的向往。
《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生动再现了唐代七夕乞巧的热闹场景,“穿尽红丝几万条”一句,将女子们对巧艺的追求表现得鲜活而真实。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以“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的意象,烘托出牛郎织女的离愁别绪,情感真挚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