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其别称多源于起源演变、习俗特色或文化寓意,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核心起源与主体习俗类
乞巧节:因“乞巧”是七夕节的核心习俗(女子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故为最传统别称之一。汉代已有“穿七孔针”等乞巧活动,宋代发展为“乞巧市”,体现了古代对女性技艺的重视。
七姐节/七姐诞:源于对“七姐”(织女星的人格化)的崇拜,是七夕节的原始名称之一。古代女子在七月七晚祭祀七姐,祈求智慧与姻缘,保留了浓厚的星宿崇拜痕迹。
女儿节:以少女群体为核心,强调女性的节日属性。古代未出阁的女子会参与乞巧、赛巧等活动,被视为“古代女孩的专属节日”,体现了对女性成长的关怀。
2. 节日时间与天文特征类
双七/重七:因农历七月七日为“月、日皆为七”,故称“双七”或“重七”,突出了节日的时间特点。
星期:古代将牛郎织女二星所在方位视为“相会之期”,一年仅此一次,故称“星期”,蕴含对星辰运行的敬畏。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尔雅·释天》有“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故七夕又称“兰夜”,增添了诗意氛围。
3. 地域与民间信仰类
七夕祭:部分地区保留了祭祀织女、七姐的传统仪式,属于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牛公牛婆日:在越南等海外华人社区,七夕被称为“牛公牛婆日”,反映了牛郎织女传说在当地的文化融合。
4. 其他衍生别称
巧夕:“乞巧”与“夕”(夜晚)的结合,强调夜晚乞巧的习俗。
小儿节:因乞巧、乞文等活动多由少女、童子参与,故有此称,体现了对儿童成长的关注。
穿针节:源于“穿针乞巧”的习俗(女子用丝线穿七孔针),是乞巧活动的具体表现。
晒书节:道教认为魁星(掌管文运)诞于七月七,读书人会在此日晒书祈求文运;同时古人也有防潮防虫的需求,故称“晒书节”。
这些别称不仅丰富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演变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