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作为传统农历的第五个月,其别称多源于天文、物候、民俗或文化符号,涵盖了对季节特征的概括与生活场景的映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基于天文历法的别称
午月:古代以十二地支对应十二个月,五月对应“午”位,故称“午月”。此称呼体现了古人对天干地支纪月法的运用。
蕤宾:古代十二律(定音 *** )之一,第七律“蕤宾”与农历五月相对应,因此五月又称“蕤宾”。这一别称融合了音乐与历法的文化内涵。
2. 基于季节与物候的别称
仲夏/中夏:农历四月为孟夏(初夏),五月处于夏季中间,故称“仲夏”;部分地区也作“中夏”,均强调其在夏季的位次。
鸣蜩:出自《诗经·豳风·七月》“五月鸣蜩”,“蜩”指蝉。农历五月,蝉幼虫羽化成虫,开始在树上鸣叫,成为夏季来临的典型物候,故得此名。
郁蒸/郁月:五月天气炎热,气压低、湿度大,古人用“郁蒸”形容这种闷热潮湿的气候特征,故又称“郁月”。
3. 基于民俗活动的别称
蒲月: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民间有悬挂菖蒲、艾叶以驱邪避疫的传统习俗,菖蒲因叶片形似剑,被视为“驱邪圣草”,故五月又称“蒲月”。
榴月:五月是石榴花盛开的旺季,韩愈有“五月榴花照眼明”的诗句,描绘了石榴花红艳似火的景象,因此五月得名“榴月”。
4. 其他常见别称
皋月:源自《尔雅·释天》“五月为皋”,“皋”指水边高地,寓意阴气自下而上生长,故称“皋月”。这一称呼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
天中:农历五月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古人认为此时阳气达到极致,处于“天中”位置,故称“天中”。
这些别称不仅是农历五月的文化符号,更承载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与生活智慧,至今仍在文学、民俗中广泛使用。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