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为“首”“之一”之意,“正月”作为农历一年的起始月,故称元月(如“元日”指正月初一,一年之一天);端月强调“开端伊始”,秦代因避讳嬴政的“政”(与“正”谐音),将“正月”改为“端月”,取“顶”(开端)的含义,后沿用;初月直接点出“之一个月”的属性,是农历月份的原始计数称呼。
2. 基于“春季”时序的雅称:
正月处于春季之首,古人将春季分为“孟春、仲春、季春”,正月为孟春(“孟”表排行之一);陬月出自《尔雅·释天》“正月为陬”,“陬”指角落,引申为春季刚开始的阶段;初春“初”强调起始,新春“新”突出万象更新,均是对正月春季属性的诗意概括。
3. 基于“岁时”与“祥瑞”的雅称:
岁始“岁”指一年,“岁始”即一年的开始,与“岁末”相对;肇春“肇”有“开始”之意,开岁“开”表开启,均强调正月作为年度周期起点的重要地位;瑞月“瑞”象征吉祥,正月是新年的开端,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青阳“青”指春天,“阳”指阳气,正月阳气初升,万物复苏,故称青阳;三阳源于《易经》“三阳开泰”,象征阳气渐长、吉祥顺遂,是正月常见的祥瑞雅称;孟阳“孟”表首位,“阳”指阳气,同样突出正月作为春季初始、阳气萌动的特征。
4. 基于“物候”特征的雅称:
正月时,银柳(又称“柽柳”)枝条柔软、花朵初绽,适合插瓶装饰,故称柳月,这一别称生动反映了正月的物候特点。
二、“正月”的名称由来补充
“正月”本指农历之一个月,其名称演变与历法及避讳有关:
古代“正月”最初为“建正”之月,即斗柄回寅(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的月份,对应干支历寅月(立春、雨水节气期间),是四季循环的起点。
秦代时,因秦始皇嬴政的名字与“正”(zhèng)谐音,为避讳“正”字的读音,将“正月”强制改为“端月”(读作“duān yuè”),后虽避讳解除,但“正月”的名称仍被保留,而“端月”也成为其常用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