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是中国农历中对十一月的传统别称,其命名与冬至节气密切相关。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时期便以冬至为元旦(朔旦),而农历十一月是冬至所在的月份,因此得名“冬月”。十一月处于冬季中期(仲冬),此时冬日渐深、气温显著下降,符合“冬”的季节特征。
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
农历每个月的别称多源于自然物候、农事活动或历史文化,以下为十二个月的主要别称及简要解释:
正月:农历一月,又称端月(秦始皇避“政”讳改“正”为“端”)、新正、开岁,是一年的开始。
二月:农历二月,又称杏月(杏花含苞欲放)、仲春、如月,万物复苏、春意渐浓。
三月:农历三月,又称桃月(桃花怒放)、季春、暮春,春季即将结束。
四月:农历四月,又称槐月(槐树开花)、孟夏、初夏,夏季开始。
五月:农历五月,又称榴月(石榴花盛开)、蒲月(端午节挂菖蒲)、仲夏,天气炎热。
六月:农历六月,又称荷月(荷花盛开)、季夏、伏月(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月份之一。
七月:农历七月,又称巧月(七夕乞巧)、兰月(兰花绽放)、孟秋,秋季开始。
八月:农历八月,又称桂月(桂花飘香)、仲秋、中秋,中秋佳节所在月。
九月:农历九月,又称菊月(菊花傲霜)、季秋、暮秋,秋季结束。
十月:农历十月,又称阳月(芙蓉显小阳)、孟冬、初冬,冬季开始。
十一月:农历十一月,又称冬月、仲冬、葭月(葭草吐绿),冬至所在月。
十二月: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腊祭)、季冬、残冬,岁末祭祀月份。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