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冬月是农历十一月的传统别称,是农历冬季的中间月份(仲冬),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所在的月份。在中国传统历法体系中,冬月的划分与冬至节气紧密关联——无论是否置闰,冬至必须出现在农历十一月,若遇误差则通过置闰月调整,以确保历法与自然节律同步。
冬月的命名逻辑
1. 时间定位:农历十一月处于冬季中期(孟冬为十月、仲冬为十一月、季冬为十二月),此时北半球气温进一步降低,进入“数九寒天”的深冬阶段,故以“冬”命名。
2. 节气关联:冬至是冬月的核心标志,古人将冬至视为“阴极阳生”的转折点(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并以此作为冬季的起始点。包含冬至的农历十一月自然被称为“冬月”。
3. 文化寓意:冬月名称蕴含“新旧交替”的含义——“辜”有“吐故纳新”之意,“畅”表示“万物充实、准备生长”,均呼应冬至后阳气渐生的自然规律。
冬月的别称体系
除“冬月”外,农历十一月还有多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别称:
仲冬:按“孟、仲、季”排序,冬季第二个月份;
辜月:取“吐故纳新”之意;
畅月:意为“万物充实”;
子月:对应地支“子”(北斗斗柄指向子位);
葭月:源于芦苇灰占候的典故(古人用芦苇灰测量节气变化)。
冬月的时间对应(以近年为例)
2023年冬月: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十一月二十九(公历12月13日至2024年1月10日),其中冬至为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初十);
2024年冬月: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十一月三十(公历12月20日至2025年1月18日),其中冬至为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一);
2025年冬月:农历十一月初一(公历12月20日,星期六),标志着“寒冬腊月”的开始。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