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公历)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历法,二月是阳历年的第二个月。其天数为平年28天、闰年29天——闰年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约365.2422天,而阳历平年仅365天)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置的:每4年增加1天(2月29日),但每400年需扣除3个闰日(如1700年、1800年、1900年不是闰年,2000年是闰年)。
在北半球,阳历二月属于冬季的第三个月(冬季通常为12月至次年2月);本月包含立春(2月4日或5日,标志着春季开始)、雨水(2月19日或20日,降水增多)两个节气。
英文中“February”(二月)的词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源自古罗马神话中的“Februus”(斋戒月,古罗马人在该月举行祭祀仪式净化灵魂);二是源自萨拜恩(Sabine,古罗马的一个部落)。
二、农历(阴历)中的二月
农历(阴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农历二月是春季的第二个月,因此又称“仲春”(“仲”表示“中间”,春季分为孟春、仲春、季春)。
农历二月的别称丰富,源于自然物候、干支纪月或文化意象,常见的有:杏月(因二月杏花盛开,如宋代叶绍翁“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花月(万物复苏、百花初放)、如月(《尔雅·释天》记载“二月为如”,意为万物相随而出)、卯月(干支纪月体系中,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卯”对应地支,象征阳气上升、万物生长)。
农历二月的节气为惊蛰(3月5日或6日,春雷惊醒蛰伏的昆虫,标志着万物复苏)、春分(3月20日或21日,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
农历二月的重要传统节日有二月二(龙抬头,象征春回大地、农耕开始,民间有剃头、吃龙须面等习俗)、春社日(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日期因地而异,通常在二月)。